索引号: | 11370000MB2847723P/2025-02217 | 发布机构: |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政策解读 |
成文日期: | 2025-10-12 | 文号: | |
有效性: |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艺术乡建为路径,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强旅游强省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起草了《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制定背景及过程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三农工作发展质量和成效。经过多年的培育,我省乡村旅游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经历从“同质化竞争”向“品质化融合”的深层变革。浙江“千万工程”实践表明,美学资源要素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我省一些旅游村镇美学设计水平不高、文化标识不突出,存在生态美学被破坏、景观人工化过度等问题,亟需出台支持引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省领导高度重视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对于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文件是非常难得的契机,我们抢抓这一机遇,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共同推动《实施方案》出台。
《实施方案》先后征求10个相关部门单位、16市文化和旅游局,行业协会、业内专家及利害关系主体的意见,针对反馈意见认真沟通协商,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前文件已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完成会签,并根据会签意见进行了修改。
二、特色和亮点
(一)重点突出乡村美学重构。以往文件多聚焦乡村道路、厕所等基础功能升级,本《方案》首次将“艺术美学”贯穿乡村旅游全流程,针对山东乡村旅游美学设计水平不高的短板,通过“功能+美学”的双重改造,如实施艺术景墙、艺术庭院、艺术街巷、艺术田园、艺术标识“五艺”工程,打造“小、美、精”的齐鲁乡艺空间,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重点构建艺术驱动的产业生态。以往乡村旅游多强调“一村一品”的零散特色,本《方案》创新融合乡村旅游与艺术产业,将特色产业与在地文化、旅游资源深度绑定,通过发展艺术特色精品民宿,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升级工程,开发“齐鲁乡艺”旅游商品与文创产品等,推动文旅资源向消费产品转化。
(三)重点激活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突破农文旅简单叠加拓展业态,本《方案》以艺术重构消费场景,在夜间经济方面,突破传统夜市模式,鼓励开发光影艺术、沉浸剧场、星空露营、乡村音乐会等夜游产品,打造富有乡野气的乡村夜景,衍生夜间消费链条;在农事活动方面,将农耕行为转化为艺术创作,如开发“麦田画”“油菜花园”“红高粱林”等大地艺术景观,既保留乡土属性,又形成传播性强的文旅活动,推动乡村文旅消费从基础服务升级为情感体验消费。
(四)重点强化乡村的艺术主体地位。本《方案》将乡村美学提升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实施“赋智结对”计划,支持打造“庄户剧团升级版”等措施,既从外部提供艺术元素输入,又从内部提升乡村旅游带头人、民间艺术家等群体的审美水平,带动更多村民从“参与者”变为“创作者”,增强内生动力。
(五)重点推动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以往乡村旅游数字化多聚焦智慧购票、导航等基础功能,本《方案》创新提出艺术乡建数创转化,通过“乡村旅游+艺术+科技”的融合,提升乡村文化旅游传播效率,让传统艺术以年轻化方式触达市场。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以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引领,立足山东实际,借鉴浙江、四川等省份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共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明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树立乡村美学理念,以艺术方式挖掘重塑提升乡村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创新乡村旅游业态,讲好乡土故事,打造山东“艺术乡建2.0”发展模式。到2027年底,全省培育打造100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艺术乡建旅游村,推出500个艺术乡建典型案例,全面叫响“齐鲁乡艺”乡村旅游品牌。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提出实施“齐鲁乡艺”五大行动:一是实施“齐鲁乡艺”场景升级行动,包括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开发大地艺术景观,打造艺术旅游村与主题艺术旅游镇;推进艺术景观改造,支持乡村闲置空间“微改造、精提升”,实施“五艺”工程;开发艺术夜娱场景,策划夜间艺术活动,开发夜游产品,丰富夜间新业态。二是实施“齐鲁乡艺”产业拓展行动,包括丰富乡村美宿业态,出台住宿设施美学提升指南,发展艺术特色精品民宿;推出乡艺必购好品,实施“后备箱”升级工程,开发专属旅游商品与文创产品;开展乡艺直播助农,招引网络博主、培育本地村民主播,开展直播与微短剧拍摄,打造线上消费闭环。三是实施“齐鲁乡艺”数创转化行动,包括加强艺术乡村主题创作,组织开展“行走齐鲁乡村”公益艺术创作活动,举办“齐鲁乡艺双年展”,建设文化长廊;提升艺术乡村数字化支撑能力,搭建数字化网络体系,打造“云上艺术乡村”。四是实施“齐鲁乡艺”人才振兴行动,实施“赋智结对”工程,培养本土艺术技能人才与“乡土美学创客”;探索“艺术家驻村”模式,支持各类艺术人才以“艺术村长”等形式扎根乡村,鼓励返乡文艺人才创新创业。五是实施“齐鲁乡艺”品牌共创行动,建立艺术乡建联盟,构建协同发展机制;联动开展乡艺活动,依托“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载体举办主题活动,开展展演与艺术巡游,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提出加强统筹协调,支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结合现有政策,在旅游用地、资金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为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培育推出“齐鲁乡艺”典型案例,加强互动交流与宣传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齐鲁乡艺”工作的良好局面。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