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工作动态

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组织2025年教师暑期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 2025- 09- 29 19: 20 点击次数: 来源: 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部署要求,切实破解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2025年暑期,学院选派52名一线教师,深入文化传媒、艺术设计、舞台演艺、文物考古等领域的4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30天的沉浸式实践锻炼。此次实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提升为核心、教学反哺为目标”,不仅有效弥合了教师专业技能与行业前沿的鸿沟,更促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度融合,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一、精准对接行业,构建“全覆盖、高适配”实践体系

为确保实践“靶向发力、务求实效”,学院前期深入调研文化艺术行业发展趋势,从教师申报的众多企事业单位中精选45家合作单位,搭建“领域全覆盖、岗位高适配”的实践平台,为52名教师量身定制技能成长路径。

在文物考古领域,依托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山东崇文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组织教师深度参与西梁王二村考古项目,全程实践田野发掘、文物整理及数字化记录环节,精进掌握考古探掘工与技工岗位核心技能,同步积累齐鲁文化、黄河文明教学素材;在文化传媒领域,教师深入新媒体公司参与短视频策划、后期制作与内容运营项目,实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标准与创作逻辑;在艺术设计领域,联合新锐设计工作室与品牌企业,教师全程跟进商业视觉设计、文创产品开发项目,精准把握艺术审美与市场落地的双重需求;在舞台演艺领域,携手山东省吕剧院等专业院团,教师深度参与剧目排演、舞美搭建及灯光音效调试,全面掌握演出全流程运作模式。

同步建立“企业导师+学院督导”双指导机制:45家实践单位为每位教师配备1名行业骨干导师,学院组建专项督导组定期回访,确保教师“真参与、深学习、实提升”。52名教师均绑定具体项目任务,实现“实践有目标、过程有管控、成果有评估”。

二、多维能力跃升,实践成果彰显“双师”培养实效

30天的一线淬炼,推动52名教师实现从“课堂讲授者”向“行业实践者”的转型,在专业技能、教学资源、校企合作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生动诠释“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价值。

一是专业技能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教师深度融入企业项目运作:文物考古领域教师掌握遗址三维扫描、考古绘图、陶片断代分析等技能,可独立完成探方记录与资料整理;文化传媒领域教师贯通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全流程,累计产出优质案例30余个,参与直播10余场;艺术设计领域教师突破纯艺术创作局限,形成兼具美学与商业价值的非遗文创设计方案;舞台演艺领域教师精研表演灯光、舞美搭建技术,参与多场演出编舞与保障工作。企业评估显示,98%的教师掌握至少1项行业前沿技能或核心岗位技术。

二是教学资源实现“质效双升”。教师同步构建“实践案例库+教学资源包”:文物考古领域系统采集陶片断代、墓葬形制分析等典型案例,摄制考古现场影像;文化传媒领域梳理短视频策划流程、新媒体运营方法论;艺术设计领域汇编商业设计规范、文创开发标准化手册;舞台演艺领域整合舞美设计图纸、灯光调试方案等模块化教材。这些源于行业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持续赋能项目式、情境式教学,根治“课堂与行业脱节”问题。

三是校企协同育人纵深推进。45家实践单位高度认可教师表现,校企合作实现三突破:共建文物考古、艺术设计、舞台演艺等领域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开发多本对接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速项目化教学落地。部分企业更开辟教师实践交流平台,贯通学生认识实习与岗位实习通道,构建“培养-就业”闭环生态,筑牢校企长效合作根基。

三、长效机制赋能,构建“双师型”队伍建设新生态

本次实践将升华为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的核心引擎。学院将从三方面深化实践成果,推动“双师”培养常态化、系统化:

一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档案”,将实践经历、企业评价、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聘与评优核心指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持续参与行业实践,全面激发教师对接产业的主动性。

二是深化校企资源共生。与45家单位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分阶段组织短期实践与项目合作;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与技能考核,加速“双师课堂”落地;推动企业项目资源与教学资源双向流通,形成“行业需求进课堂、教学成果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速实践成果转化。组织“实践成果分享会”,凝练各领域《教师企业实践总结》;成立专项研发小组,将案例资源转化为优质课程;聚焦文物考古、艺术设计等重点领域,组建“校企教学创新团队”,共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

从课堂到企业,从讲台到一线,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以30天暑期实践为支点,撬动52名教师在沉浸式淬炼中强本领、拓视野,更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从制度落地迈向实效突破。未来,学院将持续以行业需求为航标、实践赋能为内核,深化校企人才双向流通,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与育人水平,加速锻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