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文旅新闻

加强跨界协同 提升演唱会经济“续航”能力

发布时间: 2025- 08- 26 12: 05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旅游报

□ 王晓乐 特约评论员 厉新建

暑期以来,各地演唱会掀起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持续升温,演唱会经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认识演唱会经济火爆背后的原因,做到“曲终人不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演唱会具有显著的引流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明星偶像本身对粉丝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且高忠诚度粉丝群体可以带动非粉丝群体、“为青春补票”粉丝群体等的参与。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便利化政策措施。

演唱会具有显著的情绪效应。与“苏超”等赛事一样,演唱会因为具有强烈的情绪传染机制,是情绪释放非常重要的场景。人们可以通过演唱会这类娱乐消费和体验场景来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悦己型消费需求增长已经成为演唱会经济重要的推动力量。

演唱会具有显著的“内容效应”。相对于演唱会的外在形式,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是演唱会赋能消费的关键,对于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的旅游目的地而言,注入演唱会等特色内容就成了重要的创新方向。城市更新也需要演唱会等娱乐消费场景来实现内容赋能、形象重塑。

随着演唱会的场次越来越多、举办地从一二线城市不断向低线城市延伸,演唱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分流现象越来越显著,演唱会经济的“续航”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为了推动演唱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致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行业间的协同,深度挖掘演唱会流量的消费衍生能力。演唱会之所以被称为“行走的GDP”是因为它能够围绕着参与演唱会的客群形成较长的消费链、供给链和价值链。所以演唱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就要看演唱会作为流量入口所带动的消费链条能不能进一步延长,演唱会与其他在地消费业态之间能否形成有效协同、形成“演唱会+”模式。各行业之间的协同情况,关系着演唱会消费衍生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票根经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联动模式。

当然,如何深入认识演唱会受众也十分重要,这关系着将流量转化为实际消费的精准策略。演唱会的观众可以区分为“铁杆粉”和“路人粉”,而不同的“粉丝”对地方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是不一样的。除了年轻客群之外,也有不少中老年人成了演唱会受众。这些人要么是自身有足够消费能力,要么是子女为其购票,成了演唱会经济重要推动力之一。

第二,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有效促进演唱会降本增效。办好演唱会涉及多部门工作,其实也是一个城市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演唱会考验的不仅是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力,更是城市整体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尤其是审批流程优化以及安保、应急、场内外服务等。在这些方面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如北京出台《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推出奖励支持、文商旅融合联动等举措,致力于打造“演艺之都”;上海推行大型营业性演出报批“一件事”改革,通过整合跨部门审批流程、精简材料、缩短时限,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为演出市场注入新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做好对外来游客的“宠客”服务的同时,也要服务好本地居民,如何常态化地平衡好二者关系是需要政府部门深入思考的。外来游客是短时间的需求,本地居民是长周期的需求。只有将“宠客”的热度与本地民生的温度结合,才能形成主客共享、和谐共生的演唱会经济。

第三,要加强不同类型演唱会间的协同,重视演唱会的综合效益。不仅要有市场导向的演唱会,也要有普惠意义的演唱会。演唱会既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社会发展、文化提升所需要的。文化强国建设不仅需要有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需要文化的社会性、公益性、公共服务化发展,要做好市场化演唱会和公益性演唱会之间的平衡。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如满足小众市场文化需求、丰富文商旅融合业态、有效响应城市更新战略、显著提升闲置或低效存量资产效能等。

除了主打情绪价值的大型演唱会等文化产业业态,各地还要有活跃的其他演艺模式和空间,持续培育壮大演艺消费,活跃演艺生态、丰富文化生活、营造艺术氛围、涵育城市气质,促进一枝独秀的演唱会经济向多元共生的演艺经济发展。希望演唱会不仅是“行走的GDP”,更是“流动的GNH(国民幸福指数)”,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促进人们的幸福感提升。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