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潍坊市,历史底蕴深厚,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史前时期便是东夷文明核心区域,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序列完整,连绵传承。先秦时期,古国林立,是齐文化的腹地;秦汉以来,长期作为山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两汉经学高地、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镇,潍坊又是中国海盐业的发源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自2024年6月,潍坊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转入实地调查以来,截至目前,已复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点1800余处,新发现居全省前列。
压实责任,圆满完成三普复查
2024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月8日,潍坊市成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四普序幕正式拉开。
2024年4月1日至2日,山东省四普省级试点培训班在潍坊高密市举办,全省100余人参加培训。同时,高密市作为省级试点,率先进入实地调查,检验了预设工作流程和方法的有效性等,形成了一批实践经验。高密试点工作,为山东省全面铺开实地调查进行了有益探索。
2024年6月开始,潍坊市逐步转入实地调查阶段。在调查过程中,潍坊市四普办要求全市各普查队伍制定详细的工作配档表,明确各自任务分工,严格执行“日更新、周通报、月调度”工作制度,具体到复查和新发现每个文物点的完成时限等。潍坊,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时隔十数年后,又开始了一场规模大、任务重的摸清家底行动。在这场行动中,各普查队伍压实普查责任,创新工作举措,以不畏艰难的辛勤付出,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临朐,这座别称骈邑,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县城,见证着齐鲁历史的沧桑变迁。
四普开始后,临朐县总结三普经验,积极探索四普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全面、有序、扎实的推进文物普查。其中,坚持“早、勤、巧、实”四字诀,抓主动、抓协调、抓落实、抓成效;创新建立四普专用标本库房;严格执行“不漏一个自然村、不漏一个山头、不漏一个台地、不漏一条自然河流”的“四不漏”工作方法,被国家四普办简报刊发。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对临朐县四普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临朐四普经验也被分享到其他地市。
与临朐县东西相望的潍坊昌邑市,位于莱州湾畔,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三普时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83处。四普中,昌邑市在抓普查质量的同时,亦十分注重普查结果的运用,最大化释放普查效能。比如,普查队员在工作间隙,同步完成了“昌邑著名牌匾复制项目”,并编写《昌邑碑刻集成》。此外,队员们每到一处,还会化身为文物保护宣讲员,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在古村落文物建筑普查中,队员们除了向村民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还教授村民们一些古建筑日常保养方法,如如何正确清洁墙面、防止植物生长损害墙体等。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
让普查工作走在实处,落在细处,劳有所得。截至2024年年底,潍坊市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复查率100%,圆满完成复查工作。
披荆斩棘,收获众多新发现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为:对已认定、登记的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据考证,潍坊早在2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全市文物资源丰富。四普中,平安庄遗址、张家寨村东遗址、刁庄墓地、后寨清代李氏老宅,坊子炭矿精密制造车间、潍柴老厂区及新华印刷厂旧址等一批新发现文物点,在普查员们的手中,被揭开层层面纱,重现光彩。
古称“密州”的诸城市,位于潍坊市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0.1%。其中,拥有大小山头386座的桃行山区,因地形复杂、山路狭窄,尤其是雨后更是泥泞难行,给普查工作带来十足挑战。
历史上,桃行山区黄牛山一带有云母矿产资源。咸丰十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德国人占领了山东,并在此疯狂挖掘云母资源。1937年底,侵华日军在山顶修建炮楼,并于山下开设云母公司,对黄牛山云母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2025年2月27日,诸城市文物普查队在经过前期线索整理后,开始了对云母矿洞和采矿民工房遗址、桃行北山日寇暗堡遗址的核查。
彼时,山路崎岖,路况艰难,枯枝落叶较多,车辆难行,普查队只能徒步进山。自早9点从桃行村北侧山脚出发,历时1个半小时,队伍抵达桃行北山云母矿矿洞。早已废弃的矿洞洞口乱石堆积,队员们只能小心翼翼地避过乱石,进入洞内仔细测量相关数据。结束后,大家又来到采矿民工房遗址,通过细察石块垒砌的外墙遗址,辨析文物年代,研判文化关联。春季山风猛烈,队员们为精准勘测,分别用RTK和皮尺对遗址进行测量校准,确保数据不受信号、天气影响。
“从早7点30分集合出发到下午2点开始下山。归程中,队员们拖着饥饿疲惫的身躯,面对着陡坡湿滑、深沟环伺的山路,脚底频频打滑。大家互为倚杖、互相搀扶,终于在暮色渐浓时安全抵达山脚。”诸城市文物普查队队员魏文聪说道。虽然过程辛苦,但普查队顺利完成了对桃行山区多处疑似文物点的新发现调查。
协作联动,新发现成绩显著
在山东,有着“安丘厚、诸城秀、博山透”的文风流传。与诸城一样,安丘也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设县建置史的千年古县。齐长城遗址、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庵上石坊等都是安丘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摸清全省文物资源总量,2024年10月,山东省四普办启动齐长城、胶济铁路等7项专题调查。调查中,潍坊市、县两级四普办积极配合省级专题调查队伍开展对辖区涉及的齐长城、胶济铁路、旧石器遗址、环渤海地区盐业遗址等其中4项专题调查工作。
2025年3月,安丘市文物普查队配合省古建院、国土测绘院开展齐长城安丘段专题调查工作。
彼时,倒春寒天气多变,调查队经历了大雾、雨雪等天气。尤其是大雪封山后,道路不通,队员们只能步行上山。“山上可以说根本没有路,我们只能一边开路,一边前进。队员们的衣服裤子几乎都被刮破了。行至树木茂密的地方,有时还会迷路,而陡峭的地方,甚至有两人多高,大家只能攀着山崖往下爬。”安丘县文物普查队队员别泽运表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专题调查队以平均每天行进3.5公里的速度,在短短13天内高质量完成了安丘境内45.8公里的齐长城线路认定的任务。
潍坊寿光市北部沿海地区,地下卤水丰富,盐度高,地表因没受黄河泛滥、淤土淤沙覆盖等影响,古代盐业遗址暴露充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潍坊市、寿光市文物部门等经过20多年工作,已发现了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大荒北央盐业遗址群等多处盐业遗址群。其中,2008年寿光双王城商周和宋元盐业遗址的发掘获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省四普办委托下,山东师范大学联合潍坊市、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寿光北部17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盐业遗址专题调查。“从今年3月至6月初,历时3个月时间,队员们徒步3217公里,新发现盐业遗址400余处,时代包括龙山文化时期、晚商时期、西周早期、东周时期和唐宋元时期等。其中,在刘旺、巨淀湖、营子、杨家一带新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晚商时期盐业遗址,系首次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燕生东表示,这些新发现弥补了该地区盐业以往的考古空白,丰富了各时期盐业遗址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古淄河东岸从史前、晚商和东周时期都是盐业生产的重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通过一支支普查队伍的不懈努力,一位位普查员的辛勤付出,一组组的新发现文物数据才得以采集登记。截至2025年7月25日,潍坊市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点1800余处,新发现居全省前列。
多样宣传,普及普查意义
四普中,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向民众普及文物普查的意义,营造浓厚的文物保护氛围,也是其重要意义之一。
2024年9月2日,临朐县“写普查、拍普查、颂普查”采风创作活动举行。多位摄影师、作家受邀前往临朐县城关街道岩头遗址、五井镇马庄摩崖造像等普查现场进行体验采访。活动结束后,有作家这样写道:“在归途中,队员们互相对视一笑,眼中既有疲惫也有满足。他们深知,这些造像不仅是石刻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这一天,虽然是一天平凡的劳作,却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同月,国家文物局四普基层行来到临朐县、青州市进行主题宣传采访,推出专题报道10条。
2025年1月,青州市原创快板节目《说四普》被搬上舞台。节目中,文物普查队员们在普查工作中的辛勤付出与严谨态度,引发热烈反响。
据统计,四普开启后,潍坊市利用各级电视台、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全面报道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进程和普查成果,提升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利用送戏下乡、民生集市等载体,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宣传四普要求、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构建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各类宣传千余次,发放宣传单页两万余份。多样化的宣传举措不仅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更为潍坊市持续推进新发现工作,确保全面完成普查各项工作筑牢基础。
当前,潍坊市正稳步推进普查数据审核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500余条数据通过市级审定,占总量的43.6%。为筑牢数据质量根基,确保每一组数据都真实、准确、有效,市四普办打出“组合拳”,以专业之力严把审核关。组建市级专家组,多位资深专家以身作则,深钻细研上级审核规范,精准锚定标准细则。面对数据争议,他们始终坚守科学严谨准则,通过集中研讨高效破解难题,让每一个数据结论都经得起推敲。与此同时,积极与省四普办保持常态化沟通,第一时间对接最新审核要求、获取专业指导,确保市级审核工作方向不偏、标准统一。针对部分县市区数据填报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市四普办直接要求当地四普办派专人到场,通过“面对面”沟通逐项反馈问题、现场核实修正数据,从源头提升数据质量。下一步,潍坊市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审核工作,力保每一条文物普查数据都真实可靠、精准无误,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数据基石。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