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业务动态>通知公告
索引号: 11370000MB2847723P/2025-01332 发布机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通知公告
成文日期: 2025-07-04 文号:
有效性: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第十一届“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评论征文活动评审结果的公示

点击次数: 来源: 艺术处

第十一届“青未了”征文活动共收到评论文章97篇,经严格评审,共评出入选文章30篇(其中5篇为优秀评论文章)。优秀评论文章作者为在读学生的,向其指导教师(前2位)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共2位教师获奖。

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25年7月4日至7月10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信函等形式向省文化和旅游厅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签署真实姓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济南市经十一路12号)

电话:0531-51791897

邮箱:sdwht@163.com

邮编:250014

附件:1.第十一届“青未了”评论征文入选名单

          2.第十一届“青未了”评论征文优秀指导教师名单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7月4日

附件1

第十一届“青未了”评论征文入选名单

序号

文 章 名 称

作者

优秀评论文章(5篇)

1

无名者的纪念碑:

论新生代艺术中的“劳动者美学”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优秀作品《城市脉搏》为例

刘  鹏

2

困境与突围:

第十一届“青未了”书法创作观察

张洛源

3

共建、对话与破壁:

参与性视角下的“青未了”展览机制建构

宜小诗

4

青春叙事的社会转向

——“青未了”获奖作品之主题变迁

丁鲁越

5

青年美术评论者的在场

——以“青未了”展览为例试析美术评论与美术创作的双向互构

胡敬爱

入选评论文章(25篇)

6

当代山东青年美术的家国情怀话语建构

——基于“青未了”展览的个案研究

王  婷

7

第十一届“青未了”中的青年群像与时代症候

孔德焱

8

女性艺术形象中的时代性内涵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为例

魏  铭

9

展览与高等教育导向下山东青年书法篆刻创作取法研究——第十一届“青未了”入展书法篆刻作品评述

杨  晨

10

新时代青年视角下“东方美学”的现代性重构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展览作品为例

满新颖

11

材料谱写青春未来篇章:

以视知觉解读“青未了”展览中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马欣怡

12

当代绘画的实验探索与边界拓展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综合材料作品为例

吴乐萍

13

在数字漩涡中重拾珍贵本质——以第十一届“青未了”优秀作品《撷珍》为例

吕东灿

14

传播学视阈下的“青未了”现象:

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共生进化

吴思思

15

镜中之我还是时代之镜?

——论“青未了”青春题材作品中的双重关照

卢敬慈

16

知尔晦暗,许尔春朝

——第十一届“青未了”:

非遗与民俗视域下的艺术新章

李洪威

17

传统转译:文化基因的数字化突围

——由第十一届“青未了”作品展谈起

霍筱萌

18

“青未了”视阈下新时代青年艺术创作的语言探索与精神图谱

刘  璇

19

论齐鲁青年艺术的地域性叙事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展览为例

孙  源

20

市井烟火中的艺术凝视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展览中市井生活题材为例

马新燕

21

人物题材绘画的群体叙事转向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毕业展创作为例

徐子艺

22

从第十一届“青未了”展览看壁画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消解现象

高云彤

23

第十一届“青未了”国画人物作品中的“脸谱化”现象

赵陈红

24

我们为什么画这些“老物件”:

“00后”非遗记忆的艺术回应

周  婧

25

当代艺术毕业生社会身份转变焦虑的视觉性表达

——以山东省“青未了”为例

袁  梦

26

承古色·绘新彩:

从“青未了”美展谈中国画中的色彩表达

孔令怡

27

展现山东高校青年美术风貌

——“青未了 ”之我见

李艾琦

28

关于“青未了”作品展同质化现象的阐释与思考

曲芸萱

29

山东青年艺术的创作取向与价值探寻

——以“青未了”展览为例

魏晓宇

30

生活体验与审美向度:

“青未了”绘画作品的人物表达

李欣玙

屈开新

附件2

第十一届“青未了”评论征文优秀指导教师名单

序号

文 章 名 称

作者

所在院校

指导教师

1

无名者的纪念碑:

论新生代艺术中的“劳动者美学”

——以第十一届“青未了”优秀作品《城市脉搏》为例

刘  鹏

山东师范大学

董龙昌

2

青春叙事的社会转向

——“青未了”获奖作品之主题变迁

丁鲁越

山东师范大学

李  民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