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商河县构建非遗传承体系 实施商河鼓子秧歌系统保护

发布时间: 2025-10-17 09:45 点击次数: 来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近年来,济南市商河县秉持“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传承发展”理念,在坚持常态化展演、“非遗进校园”等六进基础上,大力推进商河鼓子秧歌系统性保护,通过调研规划、队伍建设、赛事提升等多维度推进,着力构建非遗长效化保护体系,推动优秀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商河鼓子秧歌艺术团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鼓子秧歌传承保护工作被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宣传推广。

一、理脉络谋创新,提升软实力

一是编写专题书籍,系统梳理传承脉络。精心编写《千载秧歌颂》图书,全书15万字,系统梳理了鼓子秧歌的起源、角色、风格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及特色团队等内容,并收录1955至2025年间珍贵图片370余张、场阵图149幅、常用动作43套,全方位展现其艺术魅力。二是编制专项规划,构建全链条保护生态。编制《“十五五”商河鼓子秧歌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发展专项规划(2026-2030)》,明确13项重点任务及“个、十、百、千、万”鼓子秧歌品牌建设工程,目标到2030年构建“全龄层参与、多业态联动、数字化存续”的保护生态,谋划从“非遗保护”向“文化生产力”的跃升。三是开展专题调研,谋划创新发展路径。开展我为“商河鼓子秧歌发展”献良策专题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整理收集有效问卷3783份,系统梳理数字化保护、开设校本课程、打造研学品牌等37条可行性措施,为鼓子秧歌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

二、建队伍聚合力,打通堵截点

一是成立专业协会,汇聚社会保护力量。针对社会队伍使用和管理问题,探索建立“1+1+N”管理体系,协调推动商河鼓子秧歌协会成立,吸纳涵盖老、中、青三代秧歌骨干及爱好者在内的成员单位与个人会员达68个(位),为鼓子秧歌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注入强劲活力,开创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利用新局面。二是建立人才梯队,破解传承断层困境。针对商河鼓子秧歌专业演出队伍建设滞后问题,构建“县级—学校—乡村”三级立体式非遗人才建设梯队,启动2025年商河鼓子秧歌县级非遗传承人评选,48名申报人成功入选。持续开展“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在全县30余所学校累计培训学生达10万人次。携手山东省舞蹈家协会,举办“山东民间舞蹈课间操创作推广论证会”,创新推出全国首套“鼓子秧歌课间操”。寒暑假期间组织杨庙村、三里庄村、商家村、滦洼村等地的国家级、省市级鼓子秧歌传承人,面向青少年群体累计开展公益传承课堂200余课时,培训学员达2100余人次。联合国企、民企与社会力量组建一支专业表演团队,采用市场化运作,聘用具备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水平的毕业生或有鼓子秧歌表演基础的年轻力量,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开展专业培训辅导,优化保障机制,配套出台人才引进、演出补贴等政策,确保队伍专业化运作。三是打造秧歌展示窗,树立文化传承地标。针对鼓子秧歌无专业演出场所问题,建成全县首个村级鼓子秧歌展览馆,面向社会征集的359件老物件(含道具、照片等),重点呈现三次晋京演出及1992年首届全国研讨会的珍贵实物资料,自6月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研学团队30余批次、1300余人次,并组织现场演出16场,目前正在建设专业演出场所,成为展现商河鼓子秧歌的重要窗口与文化新地标。

三、借智力激活力,扩大影响力

一是组织学术研讨,注入创新智力支撑。组织民俗舞蹈专家及各级传承人召开鼓子秧歌研讨会,深入剖析鼓子秧歌艺术价值、历史流变及当前传承面临的挑战,提升了商河鼓子秧歌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领域的影响力。二是策划技能比赛,激活基层传承活力。在国庆期间举办鼓子秧歌技能擂台赛,赛事聚焦鼓子秧歌角色、流派、场阵等开展技艺切磋,以赛促练、以赛促传,有效激发基层群众传承热情。三是开展基层评选,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开展“2025年度最具影响力鼓子秧歌队”“鼓子秧歌十大名村”评选,综合运用线上投票、座谈推荐、部分单位意见、专家评审四种方式,公平、公正评选出社会认可、群众欢迎的鼓子秧歌村居和队伍,扩大鼓子秧歌影响力。

四、走出去展风采,实施名工程

一是走出家门,展示非遗金字招牌。以商河鼓子秧歌创编的《大河之声》亮相“星光璀璨·百团争艳”2024年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成果展演活动,《嘿,这美丽的田野》参演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舞蹈门类作品展演。2025年,商河鼓子秧歌亮相央视“启航2025”跨年晚会、2025全国秧歌展演等国家级舞台,获得广泛赞誉。联合山东财经大学以“鼓韵新声——商河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践”为题,共同申报第七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力争高级别奖项,引领保护实践升级。二是走出国门,实现文化破圈出海。2025年鼓子秧歌宣传片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户外大屏实现全天候展播,与山东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开展留学生非遗互鉴活动,签约揭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借助高校智慧助力鼓子秧歌破圈发展。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