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济宁市探索“五种方法”创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发布时间: 2025-01-26 11:28 点击次数: 来源: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济宁市探索“五种方法”创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近年来,济宁市探索“五种方法”,创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策划的“孔府过大年 地道中国味”非遗之旅成功入选2024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是全省唯一入选路线;仲子传说等16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102个、市级283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64名、市级262名,非遗保护传承经验做法今年先后被文旅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简报刊发推广。

一是系统性保护传承。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是全国唯一县级基地。任城区入选全省“非遗在社区”试点县市区,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庄社区、任城区济阳街道运河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泗水县柘沟镇、微山县微山岛镇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

二是生产性保护传承。坚持将生产与保护相结合,曲阜市琉璃厂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嘉祥春秋源鲁锦制品厂等6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琉璃烧制技艺、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二仙膏制作技艺3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周广胜木雕等4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董氏武术器材有限公司等81家单位被命名为市级非遗工坊。

三是研究性保护传承。出版《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非遗研究丛书60多部,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合六进”模式获得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济宁学院音乐学院等2家基地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四是实践性保护传承。在济宁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建立10余所非遗传习基地,曲兴社南池书场评为省级非遗曲艺书场试点,山东梆子剧院等9个单位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到金乡听戏去”、社区“非遗小课堂”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亮点工作。

五是传播性保护传承。结合“非物质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每年开展宣传展示活动200余场,打造“儒乡鼓韵金唢呐”“千年运河曲声扬”品牌活动,非遗可见度和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