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各地积极谋划2025年文化和旅游工作,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到扩大文化服务供给,再到做强做大文旅产业,“谋”在实处,“划”在关键,勾勒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美好画卷。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长期演进、中华儿女辛勤奉献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加强儒家文化、齐文化等系统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海岱考古”等项目;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新建5处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建好“齐鲁文化大模型”,推进一批文化展示体验项目;做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强化国际传播,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
《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推动双槐树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加快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建成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封悬河文化展示馆;推动二里头遗址、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加强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工程,开发数字大遗址等文旅产品。
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开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证和研究,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安徽文库》编纂出版等工程;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系列工作目标。
《202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加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系统性保护和宣传阐释;推进义县奉国寺、北镇医巫闾山、兴城古城、盖州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支持大连、朝阳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加大文化服务供给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25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场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陕西文学馆等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建设;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2025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免费送戏下乡1万场,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辽宁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公共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繁荣文化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讲出辽沈大地的美好、讲好奋斗不息的辽宁故事。
河南提出,将实施文化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激励文艺工作者出精品、攀高峰;举办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扩容提质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叫响《梨园春》等知名品牌,推动豫剧振兴发展,创新办好民间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汲取营养、悦享生活。
做强做大文旅产业
文旅产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乘数效应。如何做强做大文旅产业,使其蝶变向新?
《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焕新升级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高品质文旅景观带,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升过境免签、口岸通关、支付服务等便利化水平。
《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深化“两廊两带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发展旅游专列、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新业态,开辟太湖水上特色旅游客运航线;加大文旅资源推介力度。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是旅游地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式。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山东提出,将实施文化研学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擦亮“沿着黄河遇见海”品牌,打造国际著名滨海旅游带;建好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办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用好入境免签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叫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让更多海内外游客畅游齐鲁、乐享山东。
此外,河南提出,要提升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IP影响力,增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效应。辽宁提出,要让“山海有情·天辽地宁”更加亲和、更有内涵、更具魅力,让更多宾客畅游辽宁、品味辽宁、爱上辽宁。山西提出,将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打造文创爆品;提升便利度、满意度、美誉度,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统稿:瞿祥涛 参与采写:孙丛丛、张莹莹、孔令晖、葛鑫、秦毅、郭志清、朱萌、侯文斌、王炜)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