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栏>工作通报

总第23期-滨州市多点发力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

发布时间: 2025- 01- 13 14: 12 点击次数: 来源: 文物古迹处

自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办公室《关于加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并进一步规范实地调查工作的通知》印发后,滨州市针对“三普”文物资源存量少的现状,认真贯彻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深挖资源特色,在盐业遗址、革命旧址以及反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文化遗产领域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效。滨州市“三普”数量 473 处,新发现数量 284 处,新发现比例超过 60%。

一、借助高校专业力量,化资源劣势为优势。滨州地处环渤海地区,地势低平,盐碱地广布,一方面限制了古代居民聚集生活,另一方面为制盐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当地普查队伍联合山东师范大学,依据文献记载、地势地貌以及已知盐业遗址的分布特点,以新发现的无棣县黄瓜岭、傅家山子等盐业遗址为中心,向四周呈幅射状开展拉网式系统排查,重点对排碱沟、河流以及现代盐田沟两侧区域进行调查,目前已新发现商、周和金元时期盐业遗址 180 余处,为商代以后当地食盐生产、经营和经济社会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二、依托革命老区,开展针对性调查。滨州位于渤海革命老区,当地普查队伍主动与党史部门对接,查阅资料,收集线索,针对革命旧址开展调查走访。在 2012 年以来的工作基础上,目前已新发现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旧址等革命旧址 73 处,为渤海老区的光荣革命历程丰厚了历史见证。

三、聚焦新中国史,挖掘近现代遗产。当地普查队员对建国后的近现代遗产高度重视,主动与教育、工信、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对接,具有一定的历史年代感和典型代表意义的老房子、老建筑、老厂址等全部列入新发现线索,目前已新发现滨州市第一座黄河大桥、白家桥过水函道、沾化一中旧址等各领域行业遗产 23 处。这些新发现延伸了普查认定的年代下限,具有推介示范意义。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