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济宁市兖州区探索“三次方”旅游公共服务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4-09-29 15:51 点击次数: 来源: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近年来,济宁市兖州区针对旅游公共服务薄弱领域、特殊群体,聚焦“三大客体”,提供精准服务,依托“三大主体”,汇聚多方力量,推动“三大转变”,实现惠民富民,探索形成主客互融、运行高效、服务优质,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三次方”旅游公共服务新模式,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一、围绕“三大客体”精准服务,让“远来客”体验“进阶游”。一是聚焦“一老”,以情感共鸣增强旅游磁场。精准把握银发旅游需求,培育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建成省内首家村级“非遗曲艺小剧场”,表演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山东快书、相声,开展“传承多彩非遗 共享美好生活”非遗项目展示体验,让老物件走进新生活,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区建成27处小剧场,累计演出120余场次。二是聚焦“一小”,以需求契合增添旅游动力。开展以“研”为核心、以“学”为目标、以“旅”为载体、以“行”为实践的“研学游”,让孩子们研有所获、学有所得、游有所乐。新兖镇牛楼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集现代农业生产和科普观光、研学、采摘于一体的“绿色基地”,打造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休闲游憩综合体,年营业性收入1200余万元。三是聚焦“一残”,以温暖“兖”途增进旅游热情。加快旅游设施无障碍改造,对公共区域坡道、楼梯、扶手等进行优化升级,安装智能照明设施,保障残疾人旅游出行便捷。在辖区机场、火车站、高铁站、高速收费站,为残疾人游客提供“一对一”购票、安检、值机、候车、托运等志愿服务,让他们尽享“兖”途温暖。

二、依托“三大主体”汇聚力量,让“家乡人”提供“优服务”。一是激发“政”字号群体使命感,打造“一网一利剑”。通过部门联动和网格化监管,从农田到餐桌,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保障;依托全警“精细化”大巡防和“平安夜巡”,优化部署“1、3、5”分钟快反圈,形成以“食安”和“身安”为经纬线的“安全网”。规范文旅市场,向虚假旅游宣传、“零负团费”、强迫消费、“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亮剑,以“利剑行动”保障旅游市场稳定有序。二是激发“商”字号群体使命感,打造“一圈一品牌”。打造以狄家街、乔家街2处特色文化街区,新百意等5处商圈经济聚集区,亨利广场等6处烟火经济聚集区,端信里等10条特色商业步行街区为主体的“夜经济旅游圈”。推行早间早点、午间熟食、晚间宵夜“三摊合一”新举措,开启集“夜购物、夜美食、夜休闲、夜娱乐、夜游玩”为一体的夜间打卡新玩法,形成了“有‘兖’值,更‘州’到”的兖商品牌。三是激发“新”字号群体荣誉感,打造“一站一名片”。紧贴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职业特点,创新设立外卖小哥“招呼站”,作为景区与新就业群体、游客互动的联系点。推行“双报到”制度,引导外卖小哥通过“招呼站”对接景区党组织,扫码报到。发挥外卖小哥走街串巷、熟悉情况的优势,为来兖游客提供道路指引、就餐推荐等服务,亮出兖州文旅“活名片”。

三、致力“三大转变”促进发展,让“小县城”收获“大效益”。一是锚定“口袋富”,由“打零工”到“当老板”。利用地缘、交通优势,盘活现有资源,村民投资入股,资金变股金,让百姓走上“致富路”。新兖镇牛楼村通过农文旅融合,依托“村集体参与、全民自愿入股、收益分红”运营模式,带动村民增收。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累计带动村民就业1200余人。二是锚定“脑袋富”,从“有面子”到“有里子”。坚持构筑管用实用好用场所,活化文化旅游形式,打造有特色、有韵味、有内涵的精神家园。小孟镇建设民间乐器馆、镇历史博物馆等特色文旅场馆,打造梁家村乡村旅游景点,开展“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组建庄户剧团、锣鼓秧歌队,让“孟里老家”精神文化生活更富足。三是锚定“村庄富”,变“高颜值”为“高市值”。唤醒闲置资源,延长产业链,拓展增收链,发展形成采摘、餐饮、文创、娱乐等多业态文旅形式。颜店镇史家村在“美丽宜居”基础上,建设草莓、火龙果等采摘大棚,打造嬉雪乐园滑雪场、水上冲浪乐园等游玩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5余万人,年均实现增收60余万元。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