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文旅新闻

《2024公共图书馆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报告》显示——

​用好网络传播优势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发布时间: 2024- 09- 18 17: 47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于9月11日发布《2024公共图书馆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报告》(简称《报告》)。《报告》编制团队着眼84家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创新力5个关键维度,衡量和评估其网络内容发布与传播情况,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报告》旨在为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一个网络传播效果样本,帮助业界了解和把握自身在新媒体领域的表现,推动其进一步用好网络传播优势,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机构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工作由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相关课题组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团队共同完成,《报告》为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代表介绍了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传播效果实施评估的“五力”指标体系,并对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公共图书馆进行了专业点评。如厦门市图书馆等在传播力方面表现较为出色,陕西省图书馆在内容及时性方面颇有特点,深圳图书馆在多平台运营方面较有亮点,湖北省图书馆的热点追踪能力较强,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创新性比较突出。

《报告》显示,在传播力方面,公共图书馆积极拓展数字平台的传播策略,显著提高了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其中,微信平台新媒体账号均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其他新媒体平台覆盖度高,文化多元性得以充分展现。在引导力方面,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重大专题议题设置,发挥自身特色功能,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能力,在及时性、教育性、地域性等方面表现较好。在影响力方面,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网络媒体传播实践,注重融入时效性强的热点话题和地域文化元素,推出贴近生活、接地气的作品,赢得受众喜爱,提升了自身知名度和内容影响力。在公信力方面,各单位在专业度、可信度、趣味度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在创新力方面,各单位相关建设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中,效果较佳者更注重功能形式创新和新媒体服务。公共图书馆业界代表普遍认为,开展图书馆领域新媒体传播力综合评价工作,有利于推动图书馆界新媒体工作的开展。

《报告》建议,公共图书馆提升新媒体平台内容原创度,坚持输出优质内容,维持用户黏性;加强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共鸣;完善新媒体内容矩阵,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提高互动意识、频率,语言风格要多样化,扩大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力;强化审核标准,提升准确度和文化价值;重视官网建设,优化运营思路。

“通过对新媒体传播力的评估,我们了解了自身在信息传播和服务推广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励我们进一步优化网络传播内容,增强自身综合服务力。”众多图书馆管理者表示。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公共图书馆分会主任刘小琴认为,《报告》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公共图书馆做好网络传播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对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立足《报告》带来的启发,刘小琴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将生产优质内容作为传播工作核心,在此基础上运用新颖活泼的形式细化传播单元,聚焦广大群众的关注点。此外,还需注意网络传播分众化,提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传播针对性;探索增强互动性,提高读者参与性,共建网络文化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本次评估为契机,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和互联网等方式,依托新媒体平台,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盘活书籍、场馆、活动等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业态和传播创新,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与网络直播、网络展演等新兴业态相结合的模式,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边界,不断丰富基层优质文化资源的供给,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效能,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快速、更精准地与老百姓“直接见面”。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