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济阳区坚持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理念,以塑造品牌为抓手、以健全体系为依托、以建设队伍为根基,不断拓宽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志愿红”与“党员红”交相辉映,持续点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之光。
一、聚合力、建体系,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以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各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志愿服务领导专班,每季度定期研究志愿服务工作,总结经验做法,分析问题矛盾,始终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二)组建精干队伍。秉持精益求精、广泛动员、分类组建的原则,以局党总支所属的4个党支部为基础,组建4支联系社区志愿服务队;精选16名文化文艺骨干,联合24个文艺表演团队,组建1支专业惠民演出志愿服务队;线上线下齐发力,多渠道招募100余名青少年和200余名社会热心人士,组建1支公共文化场馆志愿服务队,构建起精准高效、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三)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职能优势,持续深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以4支联系社区志愿服务队为“牵引”,以专业惠民演出志愿服务队和公共文化场馆志愿服务队为“两翼”,系统规划,广泛动员,协同配合,密切联动,不断健全完善涵盖文化和旅游全系统、全行业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二、树品牌、惠民生,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一)精心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围绕“‘文’心向党·惠民文旅润万家”品牌,精心打造“文化惠民暖人心”、“善美新济阳·公益大课堂”、文旅党员“双报到”进社区、“小小图书管理员”、“我在博物馆当志愿者”、“花开向阳·童心绽放”和“梦想起航·快乐成长”寒暑期冬夏令营等6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文化惠民暖人心”和“善美新济阳·公益大课堂”2个项目被评为市级“最美志愿服务项目”,大力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品质化、常态化。
(二)不断丰富文化活动供给。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年组织“济阳@黄河”全民文化艺术节、戏曲进乡村、群众性小剧小戏、“四季村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艺活动6000余场次,惠及群众40余万人;依托文化场馆资源,年推出公益培训、儒学讲座、创新阅读、主题展览、社教、非遗体验等各类活动100余场次,接待市民20余万人,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持续提升惠民活动质效。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把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结合起来,深化日常服务和身边服务,将“公益大课堂”搬进社区,开设30个课时的培训班3个,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探索合作建立2个馆外流动服务点,实现图书统借统还;推广“点餐式”服务,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文艺演出,实现志愿服务便利化、精准化、长效化。
三、优服务、暖民心,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一)严格落实“双报到”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局领导带头,深入帮包的汇鑫等4个社区开展“双报到”工作,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年开展卫生清理、垃圾分类、文明旅游宣传、扫雪除冰等志愿服务50余次,组织进社区公益文化活动100场次,做到了供需双向互动、活动精准对接。
(二)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服务提升·工作提质”为主题主线,因地制宜,年开展志愿服务培训10余次,对下沉社区的队伍着重提升政策讲解、文旅宣传等方面的能力,对场馆服务队伍着重提升礼仪、解说、引导等方面的技能,对文艺演出队伍着重提升演出水平,用高素养不断擦亮志愿服务的文明底色。
(三)创新实施“志愿服务+”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延伸志愿服务链条,拓展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企业”“志愿服务+非遗”“志愿服务+专家”等联合服务模式,与3家企业、10余项非遗项目、5名非遗传承人达成合作协议,让志愿服务成为正能量的“吸铁石”,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