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栏>经验交流

守护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烟台市福山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4- 05- 17 09: 43 点击次数: 来源: 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烟台市福山区作为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7个试点县(市、区)之一,紧抓机遇,积极行动,全面掌握试点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情况、主要特征、保存状况及其环境背景等核心信息,圆满完成各项试点工作的同时,取得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普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筹部署,现代科技保障普查工作

据统计,烟台市福山区三普调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35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31处。

山东省四普试点工作启动后,福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部署,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投入,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与传统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对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登记。

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四普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懿荣纪念馆馆长于杰谈起此次普查工作时介绍:“自四普工作启动以来,福山区迅速反应成立福山区四普领导小组,创新采用‘双组长制领导小组’模式,全力推进包括区直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协同推进普查工作。本次普查充分发挥了现代科技在文物调查中的作用,利用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普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同时,普查团队将深入基层,与当地居民及文物保护单位紧密协作,广泛搜集文物信息,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与深入性。”

专业先行,提高普查队员专业素质

在普查试点过程中,福山区高度注重宣传工作,通过福山区融媒体中心“福在福山”公众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文物线索,及时发布普查动态。四普工作开展前,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四普工作专班制作文物普查宣传海报1000张、宣传横幅50条,通过各镇街发放至村居,在村委公告公示栏进行张贴,做到了福山区重点村居全覆盖。

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四普工作专班综合组组长王涛表示,工作组十分重视普查工作的专业性与技术性,积极对接省、市级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邀请其参与普查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我们同步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团队在普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普查队员专业素质,培养业务骨干,为文博人才队伍发展奠定基础。”

实地调查,队员群众齐上阵

在福山区四普办的集中办公现场,房间内陈设整齐,摆放着8台电脑。工作人员依据现场采集的文物信息,开展了一系列内业工作,包括坐标数据的导出与修改、照片的分类与建档、平面示意图与位置示意图的绘制、面积的测算、文物信息表的录入更新以及普查日志的记录等。

据悉,针对外业文物调查登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普查队定期召开碰头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统一工作标准,明确分工协作,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文管科科长林丽颖介绍,“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普查队事先与乡镇、街道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接,详细反馈调查计划,旨在让镇街提前掌握文物现状并合理协调安排工作。目前我们四普工作配备了无人机1台、相机1台、RTK设备1套、测距仪1个,在普查过程中我们采取2组普查队内外业交替工作方法,每天一组人员集中开展外业实地调查,第二天集中进行内业信息整理上报,两组人员交替进行。在经费有限、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两组普查队可以共用1套普查设备及电脑,减轻了我们普查队员体力压力。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当地村委的帮助下,我们还邀请了熟悉情况的老人协助我们进行问询,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物线索,为我们的普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些精心组织和细致安排的举措,我们普查队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普查任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文物普查工作并非易事。在普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情况。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文物的信息并不完整,这无疑增加了普查的难度。作为普查队伍中的普通一员,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文管科科员刘金政更是感同身受:“我们在对一座古桥进行测点的时候,因为它建在山上早已经干涸,附近又长满了带刺的灌木丛,我们只能通过寻找稍宽的缝隙钻进去进行坐标点的测量,测量桥洞的时候也要踩着河床的淤泥走。这一趟下来,着实是让我体验了一次‘上山下水’。此外,还有产权人不在家,没办法进行入户采集信息、拍照的民居古建筑,我们就搬来砖头踩着爬到院墙上拍照,后来还是村里的大叔看到我们这么辛苦,借给我们梯子用,才让我们的普查工作顺利开展下去。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文物普查队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文物普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普工作完成后,将更加清晰地揭示烟台市福山区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多样形态,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政策与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