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济南市强化思想引领 做好统筹文章 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发布时间: 2024-03-29 09:33 点击次数: 来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37处、非遗项目571项,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6处,博物馆藏品近40万件。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为“强省会”建设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一、注重系统保护,健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科学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制定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强文物安全工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以及建设“非遗名城”等实施意见和方案,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规划体系。二是强化项目引领。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工作思路,分批分类推进文物保护项目。2022年以来,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50项、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工程19项,全市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创新考古前置改革。省内率先出台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实施意见,严格实行“先考古、后出让”,累计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1357项,出土文物6200余件(套),发现了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墓葬,考古前置工作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入选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四是筑牢安全屏障。全面构建“物防、技防、人防”三结合的综合防范体系,实施重点文物防雷工程、野外文物保护性设施等安防保护工程,完成章丘区文物安全天网工程、齐长城及部分区县文物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开展文物安全百日攻坚行动、文保全民行动,建立文物安全管理网络。

二、注重传承创新,大力弘扬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一是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扎实推进考古遗址公园、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城子崖遗址南城墙、西城垣、北城垣保护展示工程,编制完成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一期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洛庄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齐长城遗址博物馆开工建设,让古老文明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二是推进非遗名城建设。建立非遗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设立市级非遗专项资金,实施非遗名城建设“一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打造非遗购物节、非遗公开课、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品牌项目,命名20名“泉城非遗人”、147个”泉城非遗坊”、529名“泉城非遗娃”,济南非遗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三是打造艺术精品力作。出台推动市属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顺利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组建了市戏曲曲艺中心,建立文化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成立艺术大师、老艺术家、艺术名家等工作室16个,认定青年艺术之星、文化艺术新秀等50名,建立院团绩效管理机制,7家院团内生动力有效激发,2023年荣获省级以上艺术奖项43项。

三、注重创造转化,积极释放文化遗产多重效益。一是深化文旅融合,提升经济效益。四门塔、灵岩寺、九顶塔等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小广寒电影院旧址、济南府学文庙等文物建筑成为保护和活化利用示范案例,明水古城、华侨城欢乐荟等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优质文旅项目开业运营,推出大峰山革命旧址、“扁鹊故里”中医药研学之旅等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经典线路。二是发挥教育功能,提升社会效益。深入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全市博物馆增至89家,年均举办精品展览300余个,社会教育活动2000余次,受益观众300余万人次。建设专题博物馆(纪念馆),打造了老舍纪念馆、胶济铁路博物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等城市特色“文化客厅”。设立全省首个专业考古馆,展出文物近1000件,为文物考古走向公众提供了新形式。三是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形象。持续擦亮“东亚文化之都”名片,在荷兰、英国等国家设立15个海外文旅交流驿站,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流活动,讲好济南故事。高质量举办贯穿全年的城市节事活动,全国杂技展演、济南国际双年展、“涌动泉城”游泉打卡等30余项特色活动实现文化艺术和泉水旅游“双向奔赴”。2023年,济南荣登携程最强周边游吸金力榜单第一名,获评全国最火周边游城市、全国十大周边游目的地。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