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坚持把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聚力发挥“非遗在社区”国家级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深度挖掘“千年黄河历史·百年油地共融”文化元素,系统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集成推动非遗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融合联动,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19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43项,区级68项。垦利区康居社区《“七彩梦工厂”非遗传承特色项目(草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一、深挖非遗内涵、聚合非遗力量,为乡村振兴寻求文化根基。引“才”于公益组织,拓宽文化挖掘广度。创新优秀非遗文化普及推广模式,成立“承非遗古风 传文化薪火”非遗志愿服务队,组建邵家草编、留年旗袍、垦利锣鼓、虎头鞋等10个非遗项目传承志愿服务分队,累计开展培训300余期、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在提升非遗项目普及度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民就业脱贫。
二、搭建非遗阵地、联动非遗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打造“沉浸式”主题场景。通过在不同区域营造非遗的活化场景、设立游客沉浸式体验工坊等方式,使“活”的非遗成为景区的有机组成,让游客在感受和体验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黄河文化”非遗市集入选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五一”假期引入“馒头坊、面条坊、豆腐坊、酒坊、酱油醋坊”等5大工坊进驻杨庙·黄河里乡村旅游度假区,打造文化遗产实景体验区。吸引游客7.415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30.2万元。
三、拉长非遗链条、倍增非遗价值,为乡村振兴培育特色产业。破题链条经济,以产业延伸打通群众致富路。采取“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合作社”等经营模式,着力打造非遗文化传承产业链,有效打造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建设东宋草编合作社共富项目,成立“天彩老粗布专业合作社”举办草编、粗布纺织培训班,助力3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1000余元。推进黄河口草编、留年旗袍、东王泥陶等非遗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组织22家企业、350余种文旅展品参展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新签署订单30个,达成意向订单120余个。将非遗与垦利当地的文旅资源、旅游业态相结合,使非遗展示、游艺、集市、文创及其生产等不同业态融入旅游目的地,“非遗+旅游”产业综合体模式,使旅游和非遗都焕发新活力。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