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文旅新闻

“沿着黄河遇见海”:深化文旅融合生动样本

发布时间: 2024- 12- 01 10: 23 点击次数: 来源: 文旅中国 作者: 王德刚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成为近期沿黄各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点任务。2022年,山东省首创提出了“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文化旅游新品牌,并发起、组织沿黄九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进行联合推广。这一活动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沿黄九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2023年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在青岛共同启动了“旅游中国、美好生活——沿着黄河遇见海”全球推广活动,使“沿着黄河遇见海”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正式进入国家层面,并作为中国向全球旅游市场推介的重点产品之一。

沿着黄河遇见海,是对自然演进和社会发展做出的时代应答

黄河源远流长,流经全国九省、山东九市,九九归一、奔向大海。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上游和下游的先民们制作的陶器上,有许多相近的纹饰,说明当时的人们榜河而居、依水而生,同时也沿着黄河河谷进行交流,即使是四五千公里之遥,也挡不住先民们交流的脚步;而在今天,有一种叫蓑羽鹤的候鸟,每年的深秋,都会从遥远的青海湖飞到山东东营,在黄河入海口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去。这样一年一年,秋来春去,往往复复。

这两种现象,一种是人类的,一种是自然的。共同的脚步、共同的方向,沿着黄河,奔向大海。

——沿着黄河遇见海,是人类的脚步,是自然的归宿。

今天,我们把“沿着黄河遇见海”作为当代黄河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新品牌,实际上是对自然演进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跨越时空的时代应答!

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迈开旅行的脚步,沿着黄河、奔向大海,去饱览胜境、去丈量历史、去感悟春秋,去探寻、去求索、去“遇见”……

沿着黄河遇见海,我们去拜谒母亲河圣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大河流域都是人类群居的集聚地。我们的祖先们榜黄河而居、依黄河而生,逐渐形成了对黄河的依恋、敬畏和仰慕心态。从大禹治水年代开始,祖先们就开始对黄河进行祭拜,长期沿袭下来,逐渐形成了从官府到民间祭祀黄河的系统性规仪和习俗。相传,屈原的《九歌•河伯》就是古代祭祀黄河神的乐歌。青海省博物馆里馆藏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三组、每组五人手拉手面水舞蹈的饰纹,被认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描绘祭祀黄河活动场景的形象记录;宁夏的中卫,每年春季黄河水头到来之际,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黄河祭祀仪式,几千年沿袭至今,传代代相、经久不息;河南武陟县的嘉应观,是清朝政府专为国家祭祀黄河而建设的黄河神庙,是迄今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黄河祭祀建筑群;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一带,在黄河故道或周边的村落里,会时常见到一些叫做“大王庙”“将军庙”等的小型庙宇,如金龙四大王庙、黄大王庙、朱大王庙、栗大王庙等,这些小庙都是当地百姓为褒扬治理水患有功的官员、在其死后奉为“河神”而建的民间河神庙。

祭祀黄河,因功而表。几千年来,人们榜黄河而居、依黄河而生,依赖与敬畏共存,人们向黄河祈福、禳祸、佑民并往往“应验”,逐渐形成了始于生活、发端于民间的原始黄河信仰。除古代沿袭下来的国家公祭黄河的临晋(今陕西朝邑)、河中府(今山西蒲州)和嘉应观(河南武陟)等地方外,在宁夏中卫、甘肃兰州、陕西韩城、山西偏关、河南濮阳、山东东阿等地,还有许多民间祭祀黄河的场所和“放河灯”等礼敬黄河的习俗。近年来,更有民间自发举办的黄河祭祀大型活动,如河南孟津的“黄河安澜祈福大典”、宁夏中卫的“黄河宫祭祀黄河大典”等,表达了人们对母亲河的敬仰。

沿着黄河遇见海,我们去探寻中华民族血缘根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自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黄河的滋育下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血缘根脉和姓氏谱系,有共同文化和族群认同的华夏大家庭——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陕西延安的黄帝陵,是历代炎黄子孙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地方,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从未间断,其时间持续之久、地位之神圣,古今唯一。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有一件谁见了都会被震撼的珍贵文物——玉猪龙,是从距今约6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属于原始农业时期的宗教礼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形标志物,被称为“华夏第一龙”,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原始雏形和龙文化的源头。

沿黄河东去,在山东淄博的临淄区,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庙宇——姜太公祠。太公姜尚,是一位历史伟人,曾立下许多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更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姓氏先祖之一。相传姜太公育有13子,后代繁衍昌盛,后裔共衍生出243个姓氏,其中单姓142个,复姓101个。追踪溯源、数典问祖,我们今天许多姓氏的鼻祖都能够追溯到姜太公。

探寻的脚步,必定还要走近那棵涉及到一千多个姓氏族人的梦中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为巩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明朝政府共组织了18次、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场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迁徙长达50年之久,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现已数以亿计,遍布世界各地。

沿着黄河的寻根旅行,让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华民族血脉赓续的历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何处,我将到那里去。

沿着黄河遇见海,我们去饱览壮美山河与星辰大海

黄河,是波涛汹涌的自然脉动,是神奇壮美的山水画卷。

黄河源于高山,发源地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源区海拔最高处6564米;黄河,一路东去,穿越崇山峻岭,横贯中国东西部,奔腾万里。大自然的神奇巨笔,饱蘸绚丽的河水彩墨,以草甸、沙漠、湖泊、湿地、草原、峡谷、瀑布、山峰、森林等为元素,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宏大画卷。星宿海、青海湖、九寨沟、贺兰山、沙坡头、沙湖、青铜峡、明沙山、月牙泉、七彩丹霞、壶口瀑布、秦岭、华山、晋陕蒙大峡谷、响沙湾、三门峡、小浪底、泰山、东平湖、黄河入海口,等等,神奇景色绚丽多姿、美不胜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黄河变成一条永远播放不完的彩色胶片,每一个窗口,都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仰止!所以,晋人《黄河赋》中感叹:“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黄河,是一部流淌的历史巨著,是汇聚灿烂文化的星辰大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类文明始于农耕,而农耕文明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地处北温带的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为基础形成的。要了解四季分明的时令习俗、传统生活和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演进,黄河流域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上,黄河流域的先民们,更是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经三千多年而不改其基本形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中,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浩若海洋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以及老子、孔子、墨子、鲁班等耀如星辰的伟大思想家和科学家,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沿着黄河、奔向大海,去饱览神奇壮美的黄河风景,去感悟中华文明的星辰大海。

沿着黄河遇见海,河海交融向海图强

黄河涛涛,奔流直下,汇入大海。

河海交汇,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变换,更是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交流、融合、开放、图强,一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特征。从远古时期先人们沿河谷进行跨越万里的上下游交流、到从胶东沿海(蓬莱)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近代济南的自开商埠;从黄河到东海、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海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开放发展,从未间断,并留下了许多历史见证。

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经略海洋共同上升为国家战略。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的黄河生态保护、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旅游与黄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通过文化、科技赋能,从海水稻的研发与推广、到海洋牧场的规模化发展,从远洋捕捞到海洋生物制药、从海洋石油钻探生产到海上航天发射基地建设,从中欧班列到从山东港口群出发通往世界各地的新海上丝绸之路,等等,以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流、融合为基础的向海图强,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博大深邃的黄河文化与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的交流融合,正在形成增强民族自信和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王德刚,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文中图片由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提供,韩军拍摄)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