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六届项目展示>科技教育篇

三馆融合·多元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高校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4- 11- 26 11: 45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青岛大学

完 成 人 陆  婕  侍  锦  彭卫丽  苏丽君  田  鑫  刘  悦    

张笑梅  王秀丽  胡维青

青岛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文化传承与多元阅读深度融合,打造了“三馆融合·多元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高校新模式”,开创性地在高校图书馆内设立民间工艺美学馆、民俗博物馆,整合三馆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发展;将多元阅读、课堂学习、校内外活动等育人方式融为一体,创新文化传播途径、培育文化传承人才,形成了多方协同、交互合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阅读与可持续发展机制。项目启动以来,吸引众多高校前来参观交流,引发强烈反响,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项目概况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青岛大学秉承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传承实践,凝聚高校、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诸多社会力量,创造性地打造了“三馆融合·多元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高校新模式”。青岛大学注重课程学习与研学实践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手工艺鉴赏与实践》《民间美术》等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在高校、中小学、社区、乡村等多区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共融阅读形式;促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形成多方协同、交互合作的复合型资源共享机制;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技术创新相结合,使创新设计的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和市场需求。以“图书馆+博物馆+美学馆+课程+体验+学术+创意+市场”的业态组合,致力于非遗文化的研究、传统文化的多元阅读与创新利用,打造“三馆融合·多元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高校新模式”。

二、项目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至2014年全民阅读连续10次写入政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再到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的层层推进,彰显了党和国家建设书香中国的决心。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革命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岛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文化自信等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夯实阅读阵地建设,不断深化非遗文化多元阅读内容,拓展服务范围,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推进非遗文化的全民阅读工作,营造“书香青大,悦读悦享”的文化氛围,扎实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取得实效。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青岛大学秉承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传承实践,凝聚高校、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诸多社会力量,创造性地打造了“三馆融合·多元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高校新模式”。

三、总体目标

通过该模式,将课堂理论学习、多元化阅读、动手操作实践、校园活动、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等育人方式融为一体,打造传承非遗文化大课堂,开阔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培育非遗文化传承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储备后备人才;通过该模式,挖掘非遗文化的现代科学与艺术价值,设计出符合时代主题、融合青岛市文化、海洋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旅游文化系列产品,推进成果转化,打造“青岛城市民艺传承”品牌,将非遗文化融入生活,通过“阅读”一碗一盏、一杯一碟,展现非遗文化的真实面貌,让非遗文化浸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青岛民艺传承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城市名片,服务社会,服务乡村振兴,助力青岛经济发展;通过该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社区、社会中普及,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多元阅读非遗知识、了解手工艺技能、创新非遗发展的良好氛围,达到振兴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传播正能量、厚植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通过该模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文化振兴相结合,通过多元阅读与动手实践融合的方式,带动非遗文创产品落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

四、主要措施

(一)建好一个课堂——非遗文化社会大讲堂

青岛大学把课堂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主阵地,建设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注重包括非遗文化在内的多元阅读,在高校课堂开设《手工艺设计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鉴赏与实践》等优质课程,协同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让青年学生充分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内涵,扩充传统非遗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中小学开展民间手工艺系列专题讲座,点燃孩子们对于非遗文化学习的兴趣,为中小学生了解并接受非遗文化创造环境;在社区举办非遗文化系列专题展览活动,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接触并阅读非遗文化,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抓好两项建设——科研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建设

组建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民间手工艺科研队伍,加强民间手工艺课程设计与研究。青岛大学把文化科研队伍和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组建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队伍,加强传统文化的多元阅读推广与研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为文化传播与实践工作提供基地,为传播核心知识提供技术支持,极大地增强了非遗文化相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非遗传承人现状、高校及各地工作坊的实践调研,定期参加大型展出、交流会,通过调研、交流与实践、参考国内外资料等多种方式,以及梳理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对传统非遗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立体的研究,为国内外非遗文化传承的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三)用好三馆资源——图书馆、民间手工艺美学馆、民俗博物馆

青岛大学图书馆蕴山海之灵气,汇人文之经典,集科技之精粹,储文化之博雅,伴随青大百年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藏书体系齐全、纸质图书期刊与电子文献资源种类繁多的馆藏特色,馆内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近年来逐步创新图书馆的实践特色空间。民间手工艺美学馆集中展示风格鲜明的纺织、印染、雕版、印刷、面塑、齐绣、衍纸、剪纸等手艺及作品,把手艺展示、动手体验、课程教学融为一体。民俗博物馆收藏民间实物上万件,涵盖农具、针线用具、电石灯、煤油灯、食盒、播种耧、纺花车、屏风、拔步床及广播电视、通信等老物件。三馆资源各具特色,功能多元、活动丰富,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多元阅读文化育人起到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和活动场所,开创了“民间工艺以老带新,学校民间互促提高”新局面。

(四)多单位多部门联动——在校内外统筹推进多元化阅读的新模式

在校内,建立由图书馆牵头,教务处、美术学院、人文社科处、创新创业学院、团委、学生处协同配合、共同参与的“校院联动、多部门合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图书馆提供场地和书籍资源库,教务处负责非遗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人文社科处提供科研政策咨询与保障支持,学生处、团委和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发动师生建立非遗实践社团和工作坊,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传播传承非遗文化,锻炼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在校外,联合中小学、乡镇企业、文化创意公司,统筹推进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的相关工作。中小学负责对于学生们传统文化宣传的启蒙,乡镇企业提供对于工人及农民的知识科普,文化创意公司则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多角度、全方位落实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项目创新点

(一)推行“三馆”功能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用的创新

从基础资源建设上创新发展思路,突破校内文化育人部门的独立格局,推进部门间的联动协同。在高校图书馆内,开创性地设立了民间手工艺美学馆、民俗博物馆,整合三馆资源,利用大空间,形成集文献利用、实物收藏展览、手艺展示、动手体验、课程教学、讲座沙龙融为一体的文化育人有机融合体,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融多元化阅读与动手实践为一体,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利用的创新。

(二)多单位交流合作,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多元化阅读路径创新

加强高校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丰富交流内容,共享建设成果;强化高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非遗文化在中小学生群体的阅读与传承;通过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和新媒体的应用,加强非遗文化多元化阅读在社会上的宣传,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联动,与博物馆、政府、企业等多家机构达成文化战略合作协议,就非遗文化的多元阅读展开深度合作,学校成员在社会上的行政企业部门兼职、挂职,承担社会职责和任务,为高校引进丰富的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开创了传统文化多元化阅读传承的新路径。

(三)实施创新有效的OBE教学理念和立体多元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从有效的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学理念出发,以传承为目标,针对高校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的传承问题,设立校内校外民间手工艺工作坊、传承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凝聚传承人才与力量,邀请社会上民间手工艺人士的加入,进入高校,与校内师资一起开展民间手工艺的教学,在图书馆节、花朝节、民俗节、培训讲座、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开展关于非遗文化的多元阅读及其他传承活动,充分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多元阅读的传承方式。高校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多元化实践方式和课程任务要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田野考察、参加大赛、社会实践、创业等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实现传承方式的创新,提高了传承效果。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一)以教学科研为依托,打造立体多元阅读体系,为书香校园增加非遗元素

在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青岛大学开展了美学研究和设计创新,利用教学资源多、阅读体系丰富、学科交叉等优势解决了很多工艺难题,有效弥补了传统手工作坊的设备不足、工艺落后等问题。加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方面的专题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指导大量学生参加工艺品设计竞赛,发表《民间文化遗产与视觉设计教育》等几十篇关于民间手工艺及非遗文化研究成果的论文专著,开展“青岛市非遗图录编纂”工作,推动非遗文化多元化阅读进程,全面探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打造“三馆融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非遗文化提供场地

开创性地在图书馆内设立民间手工艺美学馆、民俗博物馆,打造了目前全国高校图书馆唯一的“非遗中心”,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学基地”,开展了“非遗文化在高校”多元阅读系列活动,为民间手工艺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和活动空间,实现了三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发展。青岛大学鼓励学生利用社团和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活动,逐步形成以三馆资源为依托,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的传承新路径。

(三)营造沉浸式多元阅读教学环境,极大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播效果

民间手工艺品来源于丰富的民间生活,大多活泼、生动,讲究实用性,就地取材,来之于民、还之于民。青岛大学经常利用简单的素材举办生动活泼的讲座和活动,利用多元化阅读教学环境吸引大众体验手工,辐射带动了青岛大学周围的基隆路小学、金门路小学、麦岛小学、超银教育、青岛五中、青大附中等十余所学校和金门路社区、麦岛社区等多个社区的广泛参与。组织专家定期到中小学校开设专题讲座, 选派优秀艺术专业教师担任中小学校兼职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为中小学校民间手工艺文化艺术教育提供专家支持。积极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极大地扩大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覆盖面和受益面。通过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氛围与环境熏陶,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播效果明显。

(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非遗文化多元化阅读的浓厚氛围

“朗读在校园,经典咏流传”诵读品牌,将鲜活的非遗文化融入到图书馆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形成了独具非遗特色魅力的文化品牌,吸引了高校师生、中小学生、社会人士等的广泛参与,既助力了非遗文化多元阅读体系人才培养,也为全民阅读贡献了力量。面向高校,青岛大学开展全国系列公益讲座30次、国际交流活动10场、校际交流百余场;面向社会,青岛大学举办各类民俗公益展、民俗大讲堂、城市记忆展百余次,讲座90次,实践体验180次,参与人次30余万人。植物印染工作坊举办公益课堂1500余场、服务人次近70000人,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的学习氛围。

(五)搭建多元阅读创意平台,优化高校文化传播路径,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产业化

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和直播平台,全方面、多角度、常态化推送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的精品内容,连续推出非遗文化多元阅读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师生的非遗文化素养;“融阅读空间”内设阅读特展厅、享悦空间馆,真正做到了将非遗文化多元阅读落地生根,将教学、科研、阅读、展览、沙龙、讲座、实践、互动融为一体。青岛大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有志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良好平台,成立了创业学院,促进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指导体系、实践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等5个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