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
山东黄河河务局淄博黄河河务局
山东黄河河务局德州黄河河务局
山东黄河河务局菏泽黄河河务局
完 成 人 周晓黎 沈振磊 王双鹰 孟庆吉 邱 雨 徐霖玉
郑天淼 李志生 陈新茹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聚焦黄河文化活化传承,依托山东黄河堤防工程,建设全线贯通、全要素集成、全领域融合的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坚持需求牵引,开展调研“三进”,文化园区规划、建设、应用精准惠民,探索供给侧新路径;打造文化品牌,提炼、构建品牌矩阵,推广品牌标志,推行视觉识别系统,提升文化禀赋辨识度,使文化具象化、易传播;聚焦文化提质,打造82处主题园区,建设体验基地,串联工程、生态、景观、民俗、遗迹,“两线多点连片”高度集成;丰富文化产品,举办推介活动,开发研学课程、VR游戏,推出图书、文创、舞台剧、戏曲等,丰富内涵,活化传播;推动全域融合,推动文化与工程、教育、科技、旅游、乡村振兴等纵向融合,促进流域与区域各行业横向协作,打造文旅资源综合体,带动就业增收。
一、项目概况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山东省委省政府、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黄河水文化建设的各项部署,建立健全山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立足行业实际,创新实施路径,围绕“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的定位,加强黄河治理文化的研究,发掘黄河水文化的时代价值。聚焦黄河文化活化传承,依托黄河堤防工程,建设全线贯通、全要素集成、全领域融合的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
二、项目实施背景
(一)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为建设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明确了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锚定“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目标要求,有力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部署了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的具体任务。
(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治理文化是有史以来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在兴修黄河水利、防治黄河水患、实施黄河治理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既有历史文献文物、河湖故道、工程遗迹、堤坝险工、工艺器具,也有在治黄历史中凝炼而成的治河理念、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念。山东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起步地,历史底蕴深厚,今昔对照,最能体现党领导下的治河事业取得的卓著成效。山东黄河治理范围内河湖海堤要素齐全,治理内容广泛,生态景观秀美,遗存遗址众多,是黄河治理文化的“富矿”。
作为黄河山东段保护治理的专责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创新黄河文化活化传承工作实践,聚焦呈现黄河治理文化,在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文化体验廊道中先行探索,立足黄河堤防多年形成的良好生态基础,创新打造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工程,特别是在黄河高青、齐河、鄄城段试点打造了全要素的集成示范段。建设过程中,坚持需求牵引,致力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贯穿品牌打造,创新黄河文化阐发模式;通过文化提质,推进黄河治理文化“两创”发展;深化全域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重收获,激活了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势能,用文化力量推动新阶段黄河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现实需求为建设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确定了工作方向
山东黄河沿线治理文化资源丰富、主题广泛,但前期黄河治理文化概念缺乏有效阐释推介。通过打造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工程,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调配资源,行业各单位立足特色深化研究,不断丰富文化品牌形象,有效构建了治理文化阐释传播的新格局。
黄河治理文化传承流域区域兼容不足,流域和区域机构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上合作不足。通过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与地方文旅事业等全面融合,打破流域与区域行业壁垒,形成了河务、文旅、群众三方力量共同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完整体系。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自部署以来,关于怎么建、建什么的问题缺少具象标准,通过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示范段打造,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样本,形成了全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样板间”。
(四)时代发展为建设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拓展了创新空间
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提升创新,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新技术的出现为突破传统展示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文艺作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影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新媒体+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新形式都成为活化利用黄河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总体目标
本项目聚力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中先行先试,以打造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工程为坐标,以淄博高青刘春家险工段、德州齐河南坦险工段、菏泽鄄城苏泗庄险工段为重点,统筹“品牌、载体、实践、效益”四个维度的工作举措,全面加强黄河治理文化研究保护阐释,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丰富黄河治理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文彰旅推进文旅融合,构建起多元立体的黄河治理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四、主要措施
(一)品牌统领,构建“1+8”品牌矩阵
坚持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统领,深入挖掘山东黄河治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突出特性,形成以“人民治黄从这里起步、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为特征的“河润山东”文化品牌,提炼“红心一号”“齐韵黄河”“河泽人民”等8个各具特色的子品牌,构建“1+8”品牌矩阵。以品牌为统领,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工作,深入调查挖掘重要水利工程遗产、具有革命文化属性的水利工程和传统堤防、抢险、埽工等治河工艺,梳理出版了《大河钩沉》《大河星火》《大河技艺》等文化系列丛书;聚焦黄河精神传承,创作展演了《红心一号》《战洪图》等舞台剧,以丰富的文化作品,系统推进黄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二)载体串联,打造“两线多点连片”治理文化展示带
依托黄河两岸防洪工程,将治理文化融入水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统筹新建、改建各类主题文化园区、教育基地、主题展馆82处,建设3处共2.3万平方米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体验基地;挖掘保护100余处百年以上水利工程。两岸千里长堤串联沿线生态景观、文化示范点、传统村落、遗址遗迹,以淄博安澜湾、德州“红心一号”、菏泽红色基地为代表的集成示范段,形成了轴向贯通的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工程主风景线。
(三)实践创新,推进“静态展示”转为“活化传承”
坚持共建共享、活化形式、深化融合,精准对接党政机关、社会公众、青少年学生等多方文化需求,共同讲好山东黄河治理文化故事;丰富文旅活动体验,所属展馆、展示园区免费开放,2021年以来局属各单位举办12场文化推介活动,组织“走黄河·读齐鲁”山东黄河文化主题研学等活动2000多批次;菏泽、德州、淄博三处集成示范段累计接待参观游玩人数超200万。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出版文化图书21册,开发20多种文创产品,创作《红心一号》舞台剧、豫剧唱段并展演;建成黄河治理文化云展馆,开发抢险技术电子游戏,全方位展示治理文化内涵等,最大程度拓宽受众范围,活化实现黄河文化传承弘扬。
(四)生态蝶变,构筑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践行“两山”理论,把山东黄河生态屏障带建设融入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河畅、岸绿、景美,沿黄生态环境蝶变跃升。通过河道治理、道路修建、植被绿化、景观打造、文化宣传、管护提升等措施,维护提升9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生态绿化率达到97%。构建临河防浪林“绿网”、大堤行道林“绿线”、淤背区“绿廊”绿化面积25.52万亩的生态屏障;在重点险工堤段继续开展景区建设和绿化美化,赋予黄河生态景观以文化内涵。吸引社会投资建设郊野公园、提升沿黄植株品类,使黄河风光更加优美。
(五)效益优先,以文彰旅助推乡村振兴
整合黄河、湿地、温泉、民俗、人文等资源,集中连片打造展馆、博物馆、水工程、文化广场、风景区、康养基地、展示体验基地等集成式、多功能、多业态文旅资源综合体,联合开辟以黄河文化、乡村度假、特色旅游体验活动等为主导的发展路径,相关重大项目投资22亿元,吸引投资超60亿元。借助黄河文化IP影响力举办特色节庆活动,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助力沿黄贫困村脱贫。
五、项目创新点
(一)需求牵引激发新活力
强化文化惠民理念,重视文化体验廊道的系统工程定位,精准对接群众、社会、政府、管理单位等各方面需求。组织沿黄村镇文化需求调查,专项建设临村文化广场,携手打造文化园区、郊野公园、风景区;助力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联合省教育厅等6个省直部门开发全学科研学课程;利用省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推出文献、图片、档案等专题展陈,充分激发各方共建动力,迸发文化活力,探索文化供给侧新路径。
(二)打造品牌挖掘新内
把品牌打造贯穿黄河治理文化的挖掘阐发全过程,在文化体验廊道工程建设中展示时代价值。“1+8”品牌矩阵丰富了传统治理文化的时代内涵,旗帜鲜明,标识规范,凝聚力强,易于传播,形成了黄河文化阐发的新模式。
(三)文化提质构建新体系
把提高传播力作为提升文化体验廊道工程影响力的关键,从丰富产品供给、创新表达形式、推进沉浸式体验三个方面,搭建了多元立体参与式的传播体系,实现了活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创新。
(四)全域融合塑造新业态
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中,统筹文化与工程、社会、经济、旅游、科技、乡村振兴全域融合,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拓展公共服务功能,探索推进了新兴文旅业态发展。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一)文化品牌有效引领,促进了黄河治理文化的宣传阐释
基于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工程建设,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河润山东”治黄文化品牌被水利部水文化工作会点名推介;黄河治理文化的概念得到系统梳理与广泛认知,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参与山东治黄文化宣传推介会等多场治理文化主题推介活动,《大河星火》图书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列为推荐书目,黄河治理文化被社会各界接纳、关注与支持。通过文化工作助力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山东黄河系统新增全国文明单位2家,1家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二)赋予水工程水文化内涵,为水利行业文化建设提供范式
作为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的具体载体,建设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展示带相关经验在山东黄河628公里河道两岸全面推广,推行了文化示范点的建设评选与管理机制,为水利部水文化建设提供了工作样板。特别是在鄄城、齐河、高青打造的集展馆、文化广场、体验基地等要素于一体的示范段,24项河地融合生态项目落实落地,15段河湖入选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2处堤防获评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为“可达、可观、可游、可享”的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建设提供有益积累。2021年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1处,水利部传承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2处,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1处,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6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1个,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点推介名单。
(三)盘活黄河治理文化资源,推进发挥教育示范作用
以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工程为平台,在行业内部培育了研学辅导员、研学顾问队伍,启动“走黄河·读齐鲁”山东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局属各单位联合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了研学活动。齐韵黄河文化展馆等15个文化场所获得省市级“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四)深化文旅融合,让沿黄群众富起来
以黄河治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段工程实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服务乡村振兴。以淄博高青为例,蓑衣樊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周边5000余人就业,全村年增加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蓑衣樊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时,带动了沿黄刘春村、沙李村等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2021年以来,高青县通过举办清水龙虾节、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400余万人,旅游消费总额20余亿元,实现了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黄河旅游成为产业振兴新的引领极。
(五)组织多样主题宣传活动,讲好山东黄河故事
联合山东省网信办开展“黄河安澜暨绿色发展看山东”“沿着黄河遇见海”网络主题采风活动,组织中央、省部级媒体,聚焦山东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推出大量融媒报道,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呈现了黄河文化传承之美、绿色生态之美、高质量发展之美。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直播黄河”、山东广播电视台“黄河文化大会”等重大专题节目,助力《黄河文化大会》制作,全过程参与《大河奔腾》《黄河归故》等纪录片内容策划、拍摄制作,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开展的文化相关宣传报道逾百篇,推动治理文化宣传“百花齐放”。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