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山东省文化馆
完 成 人 赵新天 王 芹 张 琳 申海英 王文戈 王学义 亓 程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以全国唯一聚焦黄河、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的特色活动品牌——“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为依托,在实践中探索非遗传承保护的新模式。
一、项目概况
黄河从山东入海,运河在齐鲁交汇。山东是全国唯一坐拥黄河、大运河“两河”的省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作为全国唯一聚焦黄河、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的特色活动品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活动以“提高文旅结合度、提高国际化水平、提高民众参与度、提高市场影响力”为目标,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一个策展主题、二大核心IP、三个特点呈现、四个形式结合、五大感官体验组成的创新性理念指导下,首届“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在布局形式上突破旧有办展思路,打破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以区域和地域进行布局的方式。活动以“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为主题,分为开幕式文艺演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和“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高端论坛三大部分。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弘扬,深入挖掘“山东手造”资源,加快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的举办,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活动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好评,人民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中文网、《大众日报》、网易新闻、《齐鲁晚报》等国内和省内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省内济南、泰安等地陆续开展系列以“河和之契”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是对开展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为国内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其他省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项目实施背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运河是流动的活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年来,国家把黄河、大运河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几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加大对黄河流域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利用。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 要加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加强黄河流域非遗挖掘、研究和阐释。推动大运河非遗合理利用,促进有关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山东是坐拥大运河和黄河“两河”的省份,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鉴、融合发展,推进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我们积极谋划、开拓创新,组织实施“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
三、总体目标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以“提高文旅结合度、提高国际化水平、提高民众参与度、提高市场影响力”为目标,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推动传统手工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新局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为出发点,将“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打造成为全国唯一聚焦黄河、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的特色活动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培元、以文铸魂,发挥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高位引领,积极筹备
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承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实施“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理念。成立以省文化和旅游厅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筹备组,多次召开工作筹备会,细化活动方案,明确工作进度,保障工作推进。演出组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下,从8月开始积极筹备,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策划会,对演出节目进行反复推敲、精心打造,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形式及内容,初步制定整体活动方案、文艺演出方案等。为保证演出质量与艺术水准,主创团队整合省内沿黄河流域和大运河沿线市区的创作资源、演员资源,精选了9个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展览组由指导单位、主办单位、策展专家组、策展团队、设计团队、场地协调、展品调集团队、展览制作、搭建、展陈团队组成。明确“分层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科学规划、专业分工、层层把关。
(二)三级联动,多方合力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是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省、市、县三级文化和旅游单位三级联动,共同参与完成的。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邀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策展团队制定活动方案并进行展览展示设计,提升了系列活动的专业水准。活动得到了沿黄、沿运省份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帮助联系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帮助推荐开幕式演出节目。
(三)板块互连,多元呈现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主要由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开幕式文艺演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高端论坛三个板块组成。文艺演出以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特色非遗项(节)目专题舞台演出作为开幕式,充分展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魅力,彰显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主题展览分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和“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成果展。“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以源于黄河流域形成的“五行造物”思维,对应“金、木、水、火、土”五大版块,以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为主,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传承人现场展示等形式,展现我省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成果展以全省大运河沿线台儿庄运河、泰山、邹鲁、临清运河四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组团,情境化展现丰富的运河文化,展示我省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果。高端论坛邀请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专家分别就《关于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学习“两办文件”心得——关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泰山与中华民族精神》作主旨演讲,从政策和理论层面对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指导。
五、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的展览部分包括“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和“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两部分。策展理念由一个策展主题、二大核心IP、三个特点呈现、四个形式结合、五大感官体验组成。一个策展主题——河和之契、国安民安、山河无恙;二大核心IP——黄河从山东入海,运河在齐鲁交汇;三个特点呈现——专题化、情景化、体验化;四个形式结合——展览(静态展览)、展示(动态展示)、展演(活态展演)、展销(现场展销);五大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策展理念既体现出政策高度,又体现出高超的专业水平,打破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的一般理念。
(二)布局创新
“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和“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突破旧有办展思路,打破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以区域和地域进行布局的方式。“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以源于黄河流域形成的“五行造物”思维,对应“金、木、水、火、土”五大版块,共展出黄河澄泥陶印、雕版印刷技艺、鲁派内画等78个非遗项目,参展传承人116人。展品采取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的方式,展现了“心手相牵、美好生活”的山东手造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全省黄河流域各地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选取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四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区内95个非遗项目、158名传承人进行了非遗展演展示,充分展现了山东省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果。
(三)内容创新
“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改变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的单一性功能,加入文艺演出和学术论坛,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饱满。活动创造性地将开幕式策划为文艺演出,巧妙地将民歌、传统音乐、传统武术、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同现代演出方式相结合,体现出我国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映射出山东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齐鲁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学术论坛邀请国内非遗保护领域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进行授课与讨论,进一步提升了山东省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认识高度,更好地推动下一步工作开展。
六、应用推广
2021年12月,首届“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在泰安举办,此次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反响,“河和之契”品牌影响力突显。
(一)宣传推广
展览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好评,自2021年12月至今,人民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中文网、《大众日报》、网易新闻、《齐鲁晚报》等国内和省内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活动开幕式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同步展开,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让更多观众体验非遗之美。活动结束后,开幕式文艺视频在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进行展映,访问量超过1.6万次。
(二)示范带动
活动举办以来,在业界和社会层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河和之契”品牌持续擦亮,带动了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工作和非遗展示宣传活动的开展。济南市自2021年以来先后举办“河和之契”两河非遗会客厅、“河和之契 创新传承”2021泉城非遗文创挑战赛、“河和之契 共享非遗”济南市非遗端午体验活动、“河和之契 非遗迎春”济南市壬寅年剪纸艺术展、“河和之契 非遗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展、“河和之契 大河奔流”孙雨田书法艺术展研讨会、“河和之契 共享非遗”济南市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等活动。泰安市举办“河和之契 相约东平湖”2022东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征集活动。2023年9月,第二届“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在潍坊市举行。“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系列活动”成为全国唯一聚焦黄河、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的特色活动品牌。
(三)学术引领
活动策展团队编辑出版了《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遗产交流展示周策展案例(全3册)》,该书围绕“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主题,精准选取了非遗在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的应用实例,展示了非遗项目在实践中振兴、在生活中弘扬的盛况,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千年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生生不息、延续不止的历史文脉,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丛书共有3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非遗展示范式“四展四研”(即静态的展览、动态的展示、活态的展演、传承人的现场展销)进行了整体再现,对带动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成果的留存、促进并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