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六届项目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篇

融合增活力 服务零距离——“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探索胶东红色基因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4- 11- 26 10: 49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烟台市博物馆  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  烟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完 成 人 夏文森  王金定  葛  静  周  霞  王晓然  王  欣

一、项目概况

2021年,烟台市博物馆开始着手组建一支由博物馆讲解员、研究机构、高校党史专家、革命文物收藏家、红色展览策展人、志愿者宣讲团队、文物征集保护队伍、媒体传播团队等共同组成的“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并逐渐成为活跃在烟台传承与弘扬胶东红色文化的“生力军”。

在实践性方面,先后与40余所中小学、60多个社区建立合作,目前正积极与烟台首批17个红色基因特色村及5个革命老区重点村建立联系。累计举办博物馆校园展厅、社区展厅16处,举办巡回展览、讲座300余次,受众多达15万人次。线下打造“传承追梦——馆校合作系列研学活动”“故事里的烟博——沉浸式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红色小讲解员培训活动”“烟博红色展览系列”及“我为红色乡村代言”等品牌活动。品牌活动结合“6+7”服务模式,较为高效地实现了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走向基层、走向群众”的品牌创树。

在创新性方面,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通过创树一个品牌、开动“红色宣教、红色展览、红色科研”三驾马车、启动“联动聚力、科技赋能、红色代言”三大引擎的具体措施,探索了建立文博场馆基层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文博专业人才和乡村红色志愿者“双向奔赴”、走进基层和应需供给的“点单式服务”、文化自信和旅游富民的“文旅融合”四个新路径的创新,较好地解决了文博服务“深度拓展”“成果共建共享”、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人才需求”三大问题。

在示范性方面,三年的实践结出硕果,这种走出场馆、服务基层的服务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烟台市博物馆学会对该项目进行了宣传推广,学会内部多家单位参照此模式推出活动;青岛、日照、威海、枣庄、滨州等多家省内同行纷纷前来考察学习。“红色文博轻骑兵”品牌入选全国100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二、项目背景

(一)响应时代召唤,耕耘红色热土,是文博工作的责任使命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陈教育水平。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把红色文博工作落到实处,成为每一名文博人的责任担当。

(二)统筹馆内外资源,融合创新发展,是文博工作的必然选择

积极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文化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需要。利用博物馆独特的文物资源及人才优势,走出文博场馆、走进人民群众,去耕耘红色热土,发挥博物馆独特的教育功能,形成凝聚人心所向、铸魂育人的精神文化动力,是新时代赋予博物馆人的重要使命。                          

(三)利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是文博工作的创新发展

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烟台市博物馆推出的场馆外延伸服务,正是文博工作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三、项目目标

通过建立一支汇聚红色文博力量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夯实基础。

通过打造一批具有鲜活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动品牌,走出场馆走向基层,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构建一套高效能保障的宣扬红色文化工作机制,以高质量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主要措施

(一)融合联动,打造“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品牌

1.创建“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队伍。2021至2023年,以烟台市博物馆金牌讲解员为基础,更多纪念馆、博物馆代表加入,市委党史研究院、驻烟高校、市老促会、市导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具备对外宣讲、策划展览、文物征集、科学研究、修复保护、媒体传播等多项专业能力人员共同组成的多元化人才队伍。

2.形成高效能保障的“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工作机制。侧重供给侧改革,实行“你下单,我服务”的“点单式服务”工作机制;在巡回展览和讲座的过程中,实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小分队”工作机制;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力量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专业+志愿”工作机制;激活社会资源,展览的策划实行“策展+社会力量”工作机制;为严把展览、讲解及宣教活动政治审核关,实行“全流程审核”工作机制。

3.确立“6+7”融合的“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服务模式。围绕红色文博轻骑兵品牌创建目标和核心需求, 逐渐形成“6+7” 服务模式。“6”是指线下通过策划红色展览、宣讲红色文化、演绎红色故事、征集红色文物、开展红色研学、研发红色文创6大形式,高效能提供红色文博的高品质服务供给。“7”是指线上打造“红色印记在烟博”“党课开讲了”“红色百宝云上展”“网络清明祭英烈”“指尖上的展览”“线上红色展播——《童声歌颂党》”“物承古今 筑梦山海——听,文物在说话”7 个线上公益服务版块,实现更智慧便捷的红色文化公益服务。

(二)开动“红色宣教、红色展览、红色科研”三驾马车,激活“红色基因”力量

1. 深耕“红色富矿”,红色宣教精彩纷呈。一是演绎红色故事。通过走访,将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整理创作为《护宝记》《红色乳娘 大爱无疆》《英雄母亲》《妈妈,把我献给祖国吧》《一口井的记忆》《冰雕连·胶东魂》《阻止美军登陆烟台》《珍贵的党费》《从芝罘俱乐部看烟台沧桑巨变》《为了人民的尊严——记杨禄奎事件》《升起不忘初心这面旗》《长征》等10余部反映胶东英雄群像的优秀文艺作品、小视频等。打造了“故事里的烟博——沉浸式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品牌,以“鲜活”的形式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传下去。

二是开展红色研学。编印中小学生教育读本《见证——“胶东革命史”中小学生读本》《探寻胶东红色印记》《爱在烟台》《烟台历史文化》等校内读物,为馆校共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创作《地雷战》《西海地下医院》《雷神庙战斗》《战斗英雄任常伦》《一只小竹竿》等胶东红色故事绘本,将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为低龄儿童易于接受的形式,浸润童心。打造了“传承·追梦——馆校合作系列研学活动”品牌,成功实现了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与传承。

三是宣讲红色文化。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不断更新服务模式,以“点单式服务”向社会奉献更加优质的文化供给, 面向社会推出巡展和讲座两大“服务清单”。通过社会“点单”、线上联讲、巡回“六进”等组合模式,赓续红色传统,覆盖全市城乡,三年累计达300 多场次,取得明显成效。红色文博轻骑兵宣讲队伍还多次受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市妇联和团市委邀请赴全市开展红色宣讲,备受好评。

2.躬耕“红色情怀”,民间力量倾情相助。一是征集红色文物。2019年以来,李卫国无偿向烟台市博物馆捐赠600余件红色文物藏品,一批重要革命文物得以保护和传承。冯艺、张竹业等也都纷纷向博物馆无偿捐赠。2021年8月,“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辗转来到牟平区高陵镇鲍家泊村,在志愿者杨翌梅的帮助下,得以征集到烈士曲成山遗物46件,2022年这批文物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二是开发红色文创。2022年与烟台剪纸非遗传承人梁巧艳合作,推出杨子荣、任常伦等烟台籍十大英雄人物剪纸作品及文创产品,市博物馆予以永久收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三是参与展教活动。《探寻胶东红色根基——李卫国收藏革命文献展》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党100周年100家革命场馆特色展览推介名单”,展出文物全部来自李卫国。开幕当天,作为“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的一员,李卫国带领观众走进展厅,深度讲解重点展品背后的红色故事。李卫国在“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的引导下,使用自己的藏品累计在全市开办红色场馆4个,极大地发挥了文物藏品的价值与作用。2023年7月1日,烟台市博物馆推出《人民的喉舌——烟台博物馆联盟红色报刊展》,展出的文物百分之八十由冯艺提供。赵家增、张竹业也多次用收藏的红色文物支持博物馆举办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精耕 “红色科研”,红色成果收获颇丰。多年来,烟台市博物馆通过借脑引智,与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出版《英雄胶东》《中国共产党烟台历史大事记》《烟台年鉴》《烟台大事记》《烟台解放画史》《烟台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汇编》《方志编修理论与实践》《明清山东海防遗存与文化》等革命类学术专著十余部,申报省、市级课题多项。

市博物馆与烟台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烟台社科论坛——2023 烟台市博物馆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红色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助力提升烟台市文博行业创新发展能力。烟台博物馆学会联动县域博物馆和其他非国有博物馆,开展了烟台市首届博物馆学优秀成果评选,激励提高红色文博学术研究水平。复刊《胶东文博》专业期刊,设立胶东红色文化专题版块,多角度阐释红色文化研究路径。

(三)启动“联动聚力、科技赋能、红色代言”三大引擎,释放“红色文物”光芒

1.红心串联,烟台红色文博场馆联动聚力。烟台市博物馆以“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为纽带,不断加强烟台市、胶东五市红色文博系统的横向联系,先后推出《永远跟党走》《我们的70年——新中国成立后烟台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学史铭心庆百年 红色金融耀烟台》《探寻胶东红色根基——李卫国收藏革命文献展》《光阴的故事——国人对美好生活的逐梦之旅》《决胜脱贫   共奔小康——烟台“记录小康工程”资料展》《清廉传世——烟台廉洁文化展》《人民的喉舌——烟台博物馆联盟红色报刊展》《烟台海防文化展》等10余个优秀红色文化展览。2021年,烟台市博物馆参与的胶东五市博物馆联盟正式成立,烟台市博物馆牵头打造献礼建党百年展览《伟大的历程:庆祝建党100周年胶东五市革命文物联展》,这是胶东五市首次联合举办的革命文物类展览。

2.科技赋能,红色文博开启智慧引擎。博物馆以展陈、宣教等项目为纽带,吸引企业投入技术、资金和创意,让文物“活”起来。烟台市博物馆联合烟台军文教育开展了“暑期研学元宇宙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将全国红色景点、革命故事等融入其中,通过 VR 技术展现出来,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博体验。联合陕西怡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以全新科技手段展现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天宫逐梦——中国航天科技展》在2023年暑假重磅推出。

3.红色代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创新性转变身份向乡村进发,开展“我为红色乡村代言”两年行动计划。2023 年烟台市博物馆与第一批6个代言乡村签订合作协议,烟台市博物馆派出6名金牌讲解员,分别作为6个红色革命乡村的“红色文化代言人”,讲述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胶东红色革命故事。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蓬莱区文化和旅游局为进一步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研发红色研学产品,建立了红色文化传承、研学线路设计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下一步,“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通过讲解员结对帮扶、策划组织系列红色主题研学、举办红色乡村展览等形式,真正成为红色乡村的一员,以文化赋能,点燃兴旅游、强产业的“强引擎”,打造具有胶东地方特色的红色乡村研学文旅融合样板,擘画用红色文物助力乡村建设的美好未来。

五、创新经验

(一)探索建立文博场馆基层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新路径

“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探索建立了博物馆服务基层的“体制机制”,制定《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工作机制》,以高效实用、简单易行的制度规范了活动开展,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创新,以此形成了“家门口的红色课堂”“校园展厅”“我为红色乡村代言”等基层服务模式。

(二)探索文博专业人才和乡村工作者“双向奔赴”新路径

走出场馆、走向乡村。“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通过结对帮扶,对乡村红色展馆的讲解水平、场馆建设、展陈策划进行规范和提升;“乡村讲解员”、老党员、老支书等乡村工作者则将红色乡村的一手资料输送到文博场馆,成为研究、展示和宣讲红色文化源源不断的“活水”,以此实现了文博专业人才和乡村工作者的“双向奔赴”。

(三)探索走进基层和应需供给的“点单式服务”新路径

胶东大地鲜活的红色革命群像为开展红色文博服务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烟台市博物馆整合人才资源组团建队,建立了“点单式服务”的应需供给模式,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各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点单”,自主选择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大大增强了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四)探索文化自信和旅游富民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顺应红色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深入推进红色文化基因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度融合,先后开发培育多条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启动了红色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抢修了一批革命历史建筑,打造了一批像国路夼、后许家这样的乡村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新规划的“重走抗大路”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线路提升工程正在快速推进,这些红色项目、工程、基地、线路,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消费潜力,逐步实现红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富民惠民的互促双赢。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

“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与4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累计举办博物馆校园展厅10处,举办巡回展览200余次,进行讲座35次,受众多达10万人次。

“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将红色巡展与宣讲送进多家社区,截至目前已为东山街道、毓璜顶街道、奇山街道等30多个社区送去展览和讲座,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红色课堂”。此外,积极发挥志愿者作用,先后与万达广场、保利MALL等合作,将红色文化手工活动推送到商场。

“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与烟台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合作,制定了两年行动工作方案,致力于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目前已完成海阳战场泊村、蓬莱夏侯村、牟平嵎峡河村、栖霞凤凰庄村、莱州西障郑家村、孙胡庄村6个红色基因特色村的视频拍摄。

该项目已经在博物馆学会内部多家单位进行推广,烟台市博物馆学会印发《关于推广“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项目的通知》,海阳市博物馆、牟平区博物馆、王懿荣纪念馆纷纷推出红色文化巡展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项目主要内核和思路得到省内同行认可,以“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为主打造的“传承·追梦——馆校合作系列研学活动”荣获山东省博物馆“十佳优秀社会教育案例”称号,“红色文博轻骑兵”品牌入选全国100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七、社会经济效益

(一)红色展览多维呈现,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通过融合创新,把大展做亮、特展做活、小展做精。2021年以来,共举办红色文博展览10余个,累计参观人数20余万人次,打造了实体展览、数字展览和3D体验等多维呈现方式,线上线下累计接待观众320万人次。《中国旅游报》、中国山东网、中新社、《齐鲁晚报》、胶东在线、烟台广播电视台等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纷纷给予宣传报道。2023年,《清廉传世——烟台廉洁文化展》通过“文物”演示、视频解读等方式让展览“活”起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接待了120余个团体参观,累计接待观众3万余人,掀起参观热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门发文对展览做出高度评价。

(二)文博宣教亮点纷呈,红色讲解员服务国家级舞台

“点单式”“沉浸式”“代言式”文博服务深入校园、社区、部队、机关、企业、乡村,三年来共举办300多场次红色文博活动,受众15万人次;建立16处校园、社区博物馆展厅,社会效应持续发挥,真正将红色文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线上宣讲持续发力,策划开展“清明祭英烈”网络寄语活动,点击量超过105万。40期胶东红色文化栏目《党课开讲了》,以文化广播的形式生动讲述胶东革命故事。“指尖上的展览”迄今为止已发布180余期,以短篇图文形式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与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红色百宝云上展”“物承古今 筑梦山海——听,文物在说话”大型融媒体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年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超458万。

“红色文博轻骑兵”受邀走出烟台,先后赴济南、滨州、莱芜、广西桂林等地开展红色宣讲。讲解员先后三次赴北京参加大型主题展览讲解,为山东省和烟台市争得了荣誉。

(三)项目建设硕果累累,轻骑兵队伍斩金夺银

近些年,“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项目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屡获国家、省、市级表彰。

红色展览获国家级奖项2次。2019年《我们的70年:新中国成立后烟台的社会发展和变迁》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2021年《伟大的历程:庆祝建党100周年胶东五市革命文物联展》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省级红色陈列奖项5次,市级奖项若干,逐渐树立起烟台市博物馆原创红色展览的良好口碑。

项目的深入实施,向市民大众源源不断地传播红色历史文化,馆校融合、馆社融合深入发展,文博宣教成果载誉满满。“红色文博轻骑兵”品牌入选全国100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薪火相传·同心向党——传承•追梦”系列宣讲活动荣获全国红色旅游进校园“优秀案例”称号。“传承•追梦——馆校合作研学系列活动”荣获2021年山东省博物馆十佳教育案例。“故事里的烟博——沉浸式青少年教育体验项目” 荣获2023年山东省博物馆十佳教育案例。

“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在红色文化中浸润、在文博服务中历练,讲解团队先后多人荣获山东省金牌讲解员、山东省五好讲解员、山东省“百名博物馆长讲宝藏”十佳讲述人、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烟台市技术能手、“巾帼岗位能手”等荣誉。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