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六届项目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篇

科技赋能文物智治——淄博市文物保护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4- 11- 26 10: 47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

完 成 人 刘莲静  朱俊洁  王  敏  刘致诚  耿  玥

一、项目概况

淄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齐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丰富。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23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齐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2处。近年来,取得稷下学宫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大考验。这些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价值,但也面临着基层力量弱、管理难度大、防盗防灾难等痛点,淄博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理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省内率先研发使用智慧文物管理系统,探索出一条科学化、数字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文物保护新路径。

2022年4月,淄博市智慧文物管理系统建成,并以齐长城遗址为试点开展试运行。2022年6月,在淄博博山举办“2022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期间正式上线。该系统利用移动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GIS等技术和理念,通过“信息化管人、流程化管事、智慧化管文物”,实现文物保护全覆盖建档监管、全流程线上办理、全过程闭环管理。系统结合各地区、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精细化管理需求,记录全市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信息,为2100余名文物保护管理人员提供智慧化服务,形成数字化常态管理机制,有效减少了文物和文化遗产破坏情况,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了信息不准确、巡护记录难等问题,让文物保护工作“多跑网路,少跑马路”。

二、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将文物领域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首次把科技创新放进规划题目,并明确提出“树牢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的发展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提质增效”等要求。

淄博市作为文物资源大市,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责任,亟需加快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市转型,亟待运用高新科技和先进理念破解文物保护工作难题,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为激活文物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总体目标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通过打造智慧文物管理系统,探索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全覆盖、无盲区的文物巡护网络和完善的文物数字档案,让文物管理“有数可查,有据可依”,做到“文物点全面巡查、巡查结果实时掌握、巡查问题及时反馈、出险点段快速处置、全面落实巡护责任”全过程智能记录、全流程线上办理,提升文物保护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保护文物遗产,以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四、主要措施

(一)建设文物保护数字巡护体系

通过智慧文物管理系统为巡护人员提供便捷、实用的业务功能,为巡护人员提供一键巡护、工作填报、事件发现、事件处置等业务功能,实现文物保护一键巡护、管护工作实时填报、问题事件及时发现、事件处置闭环监管,达到文物巡护全覆盖目标,确保文物安全事件早发现、早处置。

1.文物保护一键巡护。巡护人员利用手机APP,通过每日待办模块,查看尚未完成的巡护任务,一键开启文物巡护工作,记录实时巡护轨迹及文物巡护状况,同时管理端可实时监督查看全市文物巡护情况。

2.管护工作实时填报。通过工作填报模块,巡护人员真实记录文物巡护状况,为日后文物巡护工作积累宝贵经验,为文物变迁记录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3.问题事件及时发现。通过文物巡护事件上报功能,巡护人员可在文物保护现场及时记录发现的文物事件,并通过该系统一键上报至上级文物管理部门,为文物事件处置保留资料。

4.事件处置闭环监管。通过文物事件待办处置模块,文物管理部门在收到巡护人员上报事件后,可及时对发生事件进行查阅,视情况开展现场核实工作,出具处置办法及意见,对已发生事件及时制止或恢复,使事件的处理形成“闭环”。

(二)构建文物保护智慧管理体系

通过构建文物保护智慧管理体系,实现文物动态监管、巡护全程记录、实时查办问题事件、联动处置文物违法、随时开展线上督导等。

1.打造文物监管“一张图”。通过一个屏幕、一张地图全面展示全市各级文物的分布、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以直观图表的方式提示密切监视信息的变化并及时预警。

2.巡护任务全程记录。通过巡护记录跟踪、工作日志留痕、考核办法制定,实现文物巡护全过程智能监管。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制定县级考核月报(年报)、镇级考核月报、个人巡护考核报表、文物巡护考核制度,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督导及全过程考核监管,使文物巡护监督力度下达至文物单体和个人。

3.问题事件流程化管理。设置文物事件“跟踪记录”“问题督办”“责任落实”等版块,实时监控、发现、督导、处置文物事件,促进文物事件快速解决、及时销号。

4.联动处置文物违法。打通文物一般问题和违法问题间流转处置渠道,通过“问题监管”板块,各部门可概览文物问题处置情况,及时督办、联合解决问题。

5.问题督导线上管理。建设督导检查机制,随时随需对各区县文物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全方位考量各单位工作情况,对各区县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将系统自动生成问题清单下发至对应的区县并督促反馈整改。

6.“一点一策”精准监管。根据不同文物保护单位所处环境、管理使用情况、安全风险因素等,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切实可行的原则,建立文物巡护“一点一策”工作机制,系统根据不同文物点的差异化考核要求,自动对文物巡护情况进行监督,有效务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形成文物资源数字档案

建立“文物档案”管理机制,构建文物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文物信息统一管理、文物“两线”统一校核、责任分配、变更管理,全面落实文物管护责任。

1.文物信息统一管理。为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系统首先整合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对文物信息做初步校对,对文物数据权限做初步校验,再由各区县对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信息进行校对,补充缺项漏项,修正错误信息,完善文物基础数据库。

2.文物“两线”统一校核。为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的“两线”范围,建设“文物校核”功能,系统首先对现有“两线”空间数据进行整合、矫正,再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核补充,后续将根据文物普查情况以及规划情况动态修正文物“两线”范围,确保文物“两线”的准确性、真实性。

3.文物管护分级管理。对文物进行分级管理,通过系统科学划分职责,市、区(县)、镇、村层层落实文物管护责任,为文物巡护分级考核奠定基础。

4.落实文物管护责任。全面落实文物管护责任,建设文物责任档案,使文物巡护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实现文物巡护全覆盖。

(四)打造天空地人网智慧文物立体感知体系

构建“天—空—地—人—网”智慧文物立体感知体系,建立天基监测、空基监测、地面监测、人工巡护、网络监测五大系统,对全市各类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动态感知。

天基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时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保护区域内的变化情况。

空基监测。利用无人机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高空检查,并将结果反馈到系统。

地面监测。利用视频监控等各类地面监测对重点文物等实时监控。

人工巡护。人工巡护是文物保护的重点,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文物巡护人员和执法人员工作过程实时定位和记录,手机APP及时回传巡查结果,实现文物管护流程闭环管理。

网络监测。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采集与文物相关的舆情信息,有效避免涉文物敏感信息的无序传播。

五、创新点

(一)创新文物巡护“掌上录”模式

研发智慧文物管理系统,将移动应用、卫星定位等技术手段融入其中,设计“事件上报”“记录查看”“巡查提醒”“智能统计”等功能,全程记录文物巡查、保护、事件等情况,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让文物工作人员一部手机“掌控”所有文物情况。针对基层巡护员普遍年龄偏大的问题,设计了操作简便的“一键巡查”功能,快速开启巡护工作,系统自动记录、上报巡查路径信息。GPS精确定位文物管理人员位置,明确文物保护范围与巡护任务范围距离,系统以秒刷新记录,形成巡护轨迹并存储到专用数据库,直观展示文物巡护全过程,方便上级文物管理人员、修复人员开展后续工作。

(二)创新文物探查“智慧眼”模式

运用GIS技术、遥感影像解译等准确探查记录文物信息。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利用GIS技术和天地图底图资源,在地图上标绘文物本体和保护范围,直观展示文物走向、位置、范围等空间信息,对文物实行分段分级管理,对日常巡护、出险点段、重点防范点段、地质灾害易发点段等信息进行专题管理。接入国土资源部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及时发现文物保护范围内可能出现的乱占、乱建、乱堆、乱采等情况。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将文物坐标点统一梳理、连接,由点成面,形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域范围,并对范围内文物问题线索进行识别、标注、说明。

(三)创新文物保护“云管理”模式

打破传统书面汇报、电话沟通的工作模式,将原有文物管理业务流程重构,全部转为线上办理,既简化操作又方便监管,还解决了资料保存问题。智慧文物管理系统由巡护端和管理端组成,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发现异常问题时,可现场通过APP上传事件内容及影像资料,将问题推送至上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巡护情况,集中接收巡护问题,及时代办提醒、进行线上处理或现场检查,并完整记录事件处置过程,形成文物保护数字档案,实现文物监管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

(四)创新文物监管“差异巡”新模式

积极实践创新,转变工作思路,在对各区县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台账、保存现状、产权关系、巡护人员、日常巡护等方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和科学研判,秉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原则”的态度,制定文物保护单位“一点一策”差异化巡护机制,探索出一条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文物巡护新路径。“一点一策”差异化巡护措施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基层文物管理人员工作量,提升了文物监管效能。

六、应用推广

淄博市智慧文物管理系统于2022年4月建成,以齐长城遗址为试点开展试运行,在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投入使用。试运行期间,为157名巡护员提供服务,累计巡护时长70992小时、巡护里程101371公里,有效提高了齐长城保护管理水平。2022年6月,“山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淄博市在全省率先推出齐长城保护智慧管理系统,并在会议上介绍了系统概况和应用成效,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大众网、人民网、文旅中国等各级主流媒体纷纷进行宣传报道。智慧文物管理系统上线一年多来,为全市各级2100余名文物保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截至2023年12月底,系统累计登录308363次,登陆时长达111599小时,文物巡护211807人次,巡护里程达211185公里,基本实现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全流程闭环监管。该系统在全市成功推广应用,得到省、市、区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高度评价,《中国文物报》刊文《试论淄博文物+智慧化保护创造性转化》充分肯定智慧文物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

七、社会经济效益

“科技赋能 文物智治”淄博市文物保护新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符合文物保护实际需要的现代化文物保护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提高了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促进文物保护,加速文化传播

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文物单位的服务效率,形成对文物事件快速响应、监测监控和高效处置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应对文物保护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保护好文化遗产。发挥智慧文物管理系统数字化技术优势,拓宽文物保护宣传渠道,为文化传播提供便捷途径。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效能

通过构建智慧文物管理系统,提升了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有效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信息传递误差,缩短了监管时差,提高了文物管理部门的协调管理能力。文物数字档案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数据孤岛”难题,解决了文物基础数据指标不统一、更新不及时、统计不准确等问题,为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安全态势预警、决策分析支持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节省经费支出,助力文旅发展

改变文物保护工作以召开会议、公文流转等方式交流信息的传统模式,借助智慧文物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网上综合办公、网上实时监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成本和办文办会经费支出。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新路径,有助于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参观场景、激活文创魅力,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好的利用与传承,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八、项目成果

(一)实现精准监测监管,提升文物保护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文物管理系统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大数据优势,校准了文物信息,解决了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数据孤岛”问题,建立了文物数字化台账,实现文物档案实时归档,使文物管理“有数可查,有据可依”,既提升了监管效能,又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决策参考,有效减少了因自然环境、人为因素或巡护员管护不到位、不及时等造成的文物破坏情况。工作人员通过系统随时访问、调取文物详细信息,对文物本体、附属设施及其周边历史环境、风貌、文物保护标志和有关防护设施进行全面巡查,精准监测文物本体病害及周边环境变化,切实提高了防护水平。

(二)动态掌控巡护情况,解决文物保护巡护难、记录难、决策难、效率低等问题

文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全市各个文物点的巡护任务落实情况,跟踪掌握巡护员的巡查情况、问题上报情况及处理进度等,实现文物保护工作全流程可追溯。巡护员在文物巡护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拍照取证,提报事件类型、问题照片、问题描述、是否紧急以及处理手段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报文物管理部门或自行处理。管理人员可以对巡护员上报的巡查问题进行审核、处理,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并通过APP进行线上反馈。方便快捷的“云”端操作大大提高了文物巡护工作效率。

(三)优化出险处置流程,构建文物保护科学管理、联动管理模式

提供出险文物的快速处置和预警功能,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对巡护员上报的出险点段进行在线管理,通过“一张图”迅速了解全市文物保护情况和预警信息,对上报问题进行跟踪,系统自动记录处置进度、处理方式。建立各级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协作机制,打通文物一般问题和违法问题的流转处置流程,实现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间文物问题联动处置的全流程监管,形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闭环”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文物监管水平和文物执法能力。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