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六届项目展示>演艺创新篇

金声玉振的当代回响——齐韶挖掘整理传播应用的两创实践

发布时间: 2024- 11- 26 11: 31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  齐文化博物院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完 成 人 李红云  马国庆  陈晓宇  吕  澄  周纯一  刘  青  

张海英  谭  威  巩曰国

一、项目概况

山东理工大学联合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齐文化博物院等多个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等重要论述,组建齐国雅乐研究中心,集合全国顶尖专家成立研究团队,创造性地从文物入手,通过对古代乐器文物的现代测音,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为探索韶乐乐器的音律特点和舞台实践奠定科学基础。通过多部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考古学、音乐学、美学等学科角度,探索齐国音乐所运用的律学原理和乐器制造工艺,深度挖掘韶乐历史,整合多种资源,完成对齐国音律的复原论证,创造性复现了齐国韶乐——齐律、齐国乐器及服装服饰等核心内容,礼乐咏歌、琴瑟和鸣,科学地再现了当年“孔门乐教”的辉煌。通过复现齐韶、蹴鞠文化传播、弦歌演唱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沉浸式体验、展演、研学游学等文化服务相结合,助力淄博打造“齐韶乐舞、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对外交流”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综合体,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历时七年,项目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齐韶乐进行挖掘、整理、传播、应用,辅以当代审美为依托的后现代改编,实现了齐韶乐舞的凤凰涅槃,奏响了“金声玉振”的当代回响。

二、项目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其指明了方向。

韶乐作为“以德治国”“礼乐治国”的代表,“孔子闻韶”是齐鲁文化的完美融合。韶乐是先秦六艺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尽善矣又尽美矣”。 “尽善”指的是“齐韶”的内容,符合孔子的“中和”与“仁爱”思想。“尽美”指的是艺术形式。二者完美统一,高度契合了传统文化中通过“礼乐教化”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境界和状态。历代韶乐的延续传承,把韶乐在中国乐舞史上的地位推崇到极致。我们发现,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应用。音乐理论体系已全盘西化。中国传统的记谱方式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和掌握,曾经的华夏第一乐章——“韶乐”极其经典代表“齐韶”面临永久失传的危机,本课题的挖掘与呈现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学术价值。

山东理工大学拥有较为完整与齐文化研究相关的专业设置及学科布局,形成了协同创新发展的平台群落。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先后获批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2000 年)、山东省 “十二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1 年)、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2015 年)、山东省高校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17 年)、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2022年)荣誉。学校牵头成立校地共建的齐国雅乐研究中心,获批校城融合项目“雅乐文化文创平台建设”,成立具有齐文化特色的弦歌乐团,雅乐乐团。研究中心制定一系列具有齐国地域和海岱文化特色的宣传策略,营造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标识。依托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齐文化研究院、齐文化博物院,聚焦传承中国雅乐的传统模式,为雅乐的传播和交流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体系;拥有山东昭阳创意文化有限公司等经营实体,专注齐地文化的开发建设和实践,为项目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总体目标

本项目以学术研究、齐韶复现传播、舞台呈现、沉浸式转换为手段,以用严谨、科学的方法挖掘传统“韶乐”“弦歌乐”为突破点,助力各领域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当地文化与经济齐头并进。通过举办学术专项研究、研学、舞台沉浸式展演等系列项目活动,为各行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基地,让独具特色的齐文化成为更靓丽的“文化名片”。“琴瑟和鸣——孔子适齐 弦歌不断”齐国雅乐研究成果展演的落地,成为推动淄博文化旅游业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的新样板。

四、主要措施

(一)深度挖掘相关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培养研究团队和展演力量

项目组从历史文物入手进行全面剖析。在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过程中,科学探索齐国音乐所运用的律学原理和乐器制造工艺。以“齐地商王村”出土的战国文物为蓝本,除探讨其编钟、编磬的音高及形制外,还参考了钟离国、大云山汉墓、洛庄汉墓编钟、编镈、编磬的测音数据,为研究中国古代乐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做好齐韶乐的研究和传播展示工作,联合成立齐国雅乐研究中心。特聘台湾省著名学者、中国古代雅乐研究大师周纯一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并委托其制定课题规划和剧目创作计划,协助完成项目的具体论证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整理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项目组建成稷下学文献资料数据库,搭建齐国雅乐传承体系数字化共享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释读库、图形图像数据库、管理平台模块和信息传播模块在传承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阐释数字化技术在传承过程中对推进该体系延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中国古代音乐复原的过程及进一步推论出中国古代音乐的一般规律。同时申报校城融合项目——中国雅乐文化平台建设,完成特色乐器如带有“齐风”特色的古琴和瑟及铭牌的复原制作工作。依据丰富的文史资料绘制带有春秋时期特征的“齐风服饰”设计图。创写编配 “琴瑟和鸣—孔子适齐 弦歌不断”剧本及音乐总谱。

(三)为传统文化插上艺术的翅膀——助力传统文化的转换与应用

齐韶乐舞参与高级别足球赛事和活动。项目组完成国际青年锦标赛迎取圣球仪式乐舞演出的执导、创编和展演,以形象的语言为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翅膀,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助力齐文化与蹴鞠文化的传播,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等进行了专题报道,阅读量1200万。《大众日报》理论版以“齐韶挖掘的思想文化意义”为题,专门阐述广泛转发,引起积极反响。

齐韶乐舞参与齐文化节彰显城市形象。每年的齐文化艺术节都是一次传承和弘扬齐文化的盛会,已成为淄博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淄博的重要窗口和传播平台。多年来项目组协同主办方创编出具有齐韶乐舞元素的节目形式,参加开幕式的演出,助力舞剧《齐风甫田》的公演和巡演。并获得广泛好评,荣获多项奖励。10月12日至14日,项目即将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参加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科技创新成果展演。

齐韶乐舞大型舞台剧展现传统音律之美。历经七年的不懈努力,课题组着眼于舞台的直接呈现。着重对《诗经》中的“齐风”开始后现代创编。以“孔子闻韶”为创作动机,“琴瑟和鸣——孔子适齐 弦歌不断”为主题,运用综合全息投影技术、VR、灯光、电子屏幕、朗诵等手法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与孔子隔空对话, “尽善尽美”的韶乐终于绽放在舞台上。

齐韶乐舞链接研学课程,提升文化认同。在齐文化博物院打造了韶乐展厅和韶乐古装实景体验项目,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以古代齐韶为主题的齐文化特色研学课程“金声玉律”“齐有此礼”,通过复现出的“齐国音律”整理编配了《大学》《中庸》的吟唱内容,让学生学习礼仪,学习乐器,学习欣赏中国音乐,学习饮食文化,学习吟唱方法等知识技能,向各地游客系统介绍“韶乐文化”,达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五、项目创新点

该项目以挖掘民族优秀文化为出发点,实现了“韶乐”的舞台呈现并在实践中得到传播和应用,在历史文化研究、音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了淄博市的文化特质,打造了集“齐韶乐舞、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对外交流”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综合体。

(一)研究载体创新

项目组本着既有舞台呈现又有培训课程,既有教学科研又有基地研学,既有研发团队又有文化平台的建设原则,创新丰富研究载体,确保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地方性和展现载体的多样性,使齐韶成为文化赋能高端文旅项目,为齐文化特色文旅增光添彩。

(二)转换方式创新

通过多部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整合多种资源,完成科研与实践项目,扩大提升传统文化和城市影响力。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以当地相关部门为依托,与国内专家学者共同挖掘呈现齐国雅乐,尝试运用“后现代”表现方法,实现舞台转换。打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文化艺术精品,为文化自信注入强大力量。

(三)多样化业态创新

通过开发以研、学、游为一体的文旅项目,全景展示齐文化的繁盛,沉浸式体验“三月不知肉味”的审美愉悦,借助高科技声像技术重现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彩,相关道具成为文化衍生品,得到系统开发,有效扩大延长相关产业链,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一)实施精品战略、文化创意产品全面开花

项目合作单位之一山东昭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打造设计了相关文创产品,开发设计齐韶相关精美礼品。动感极强,栩栩如生。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年销售量有望突破 50 万以上,并获得相关奖项。

(二)实施韶乐人才培养、夯实韶乐传承普及基础

山东理工大学牵头成立校地共建的齐国雅乐研究中心,成立具有齐文化特色的弦歌乐团、雅乐乐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齐国地域和海岱文化特色的宣传策略,并完成“琴瑟和鸣 弦歌不断”大型舞台剧,为韶乐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在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齐文化博物院,打造研学项目 “金声玉律”“齐有此礼”项目,通过研学、游学等系列活动传播中华礼仪和韶乐文化,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三)建设齐国雅乐传承体系数字化共享平台,有力支撑韶乐传承保护

建成稷下学文献资料数据库,搭建齐国雅乐传承体系数字化共享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释读库、图形图像数据库、管理平台模块和信息传播模块在传承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阐释数字化技术在传承过程中对推进该体系延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中国古代音乐复原的过程及进一步推论出中国古代音乐的一般规律。

(四)多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特色文化旅游服务

依托浓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打造集“齐韶乐舞、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对外交流”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综合体,有效提升淄博文化特质,打造韶乐特色旅游线路。在“两创”实践背景引领下,不同的演出形态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学习古代礼仪和传统文化,在解决地方文化旅游短板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拓宽韶乐配套产业链条长度,优化产业格局,实现古乐器制作、服装加工、主题餐饮等产业蓬勃发展。

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以高校为研究主体,更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和社会影响力。在推动齐文化创新创造转换中,在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开发中,在传统音乐挖掘传播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当地文旅市场的提升开发,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

齐韶乐是齐文化开发建设的重要窗口和亟待开发的文化富矿。它的研究、传播和展示将为淄博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成为淄博新的文化名片。“琴瑟和鸣——孔子适齐 弦歌不断”齐国雅乐经典品牌剧目的落地吸引了超过 5000 人次的观看,汇报展演被人民网、山东卫视、抖音等十几家媒体平台争相报道,点击量超3000万。研学活动的开展为海内外中小学生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韶乐复原研究项目被人民网、大众网、中国新闻网、山东卫视等十余家媒体平台争相报道,累计观看人数突破2700万次。

(二)经济效益

项目的落地转化为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等公众服务项目,也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礼乐”作为日常成人礼、婚礼、宾礼和寿礼的核心消费项目,有望吸引近 20 亿的域外投资;“金声玉律”“齐有此礼”研学项目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每年吸引约10 万人参与,同时为影像、影视、数字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项目合作的文化创意公司打造的多项文创产品年销售量突破 50 万以上,并获得政府设计奖项;联合肯德基打造“齐风主题餐厅”,设置韶乐专属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就餐体验,餐厅就餐率提高32%。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