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六届项目展示>文化产业篇

郯城县“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4- 11- 25 11: 00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 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完 成 人 李  波  杜天龙  刘文先  苏  天  徐秀玲  徐  磊  王丽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郯城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扎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线,充分挖掘全县非遗资源,厚植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加快产业布局,培植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园+龙头企业+工坊+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项目概况

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激发传统工艺活力,是传承民俗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就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郯城县秉承活态传承理念,以乡村振兴为引领,立足共同富裕,加快非遗产业布局,构建了“产、销、展、学、游”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实践性方面,坚持工坊带动、产业引领,以传承技艺、创新发展为目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形成政府机关、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社会力量的合力。参加非遗展览,举办展销会,拓展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空间。通过云展会、研学交流、电子商务、手工技艺培训等形式,塑造了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形象,提升了郯城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了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模式。

在创新性方面,一是创新园区生产模式。集聚产业链、供应链、土地、资金等要素,打造中国结产业园、木玩产业园、二胡产业园,带动传统工艺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促进“非遗+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创新就业模式。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手段,实行“企业+分厂+代加工点+就业”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总厂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进村设立加工点,带动群众就地就业、送料加工辐射至特定人口,实现以居家就业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创新电商销售模式。坚持“电商兴县”,制定《关于实施“电商兴县”战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郯城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奖励扶持办法》等文件,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引导群众参与非遗工艺品生产销售,培育孵化一批淘宝村,形成非遗关联产业规模化效应。

在示范性方面,采用“产业园+龙头企业+工坊+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传统工艺产业集群优势,特色园区汇聚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市场、下联基地农户、内联电商平台、外联国际市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传统工艺技艺创新。郯城县《产业赋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2022年度临沂市非遗保护典型案例;郯城县高大制帽厂设立的琅琊草编非遗工坊入选山东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鲁简051号)工作简报通报《郯城县:小手艺创造大财富 非遗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2021年12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7部门认定郯城木玩产业园项目为第六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22年12月,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第81期刊发《郯城挖掘手造资源推动文化“两创”走深走实》;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摘报》第11期(总第 215期)实践探索版通报了郯城县的经验做法《非遗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二、项目实施背景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内容,是先贤智慧的结晶,蕴含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技艺是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振兴传统工艺”战略,2017 年国务院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上述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立足文化强国,规划了一系列传承、弘扬、振兴传统工艺的顶层设计,旨在激活传统技艺价值,为郯城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截至材料申报前,郯城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2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8项,县级133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4人。郯城县制定《郯城县非遗产业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山东手造·郯城好品”扶持政策16条》,甄选56个企业项目成立了郯城精品项目库。精选中国结、民族乐器、柳编、草编、木旋玩具、面艺、挂门笺、木版年画以及民俗小吃等作为带动群众就业致富的重点项目。通过园区建设、资金扶持、经贸服务、社会合作、技艺培训、人才培养、产品销售、融合发展等措施,不断强化产业布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三、总体目标

本项目立足郯城县非遗资源,围绕非遗产业布局,面向共同致富,以打造乡村振兴“郯城样板”为总体目标。在资源开发上,盘活郯城县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在传承保护上,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和整体性,守住乡土文化基因;在产业发展上,营造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空间,打造郯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充分发挥传统工艺专业村的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工艺发展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个体户以务工、折资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融入非遗产业链条的机制,提高农村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在发展路径上,扶持一批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扩大规模,提升产值,创建品牌,步入产业化发展道路。

四、主要措施

(一)推进园区建设,形成产业优势

协调土地指标,开展传统工艺小微产业园区建设。在机动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规划农村传统工艺产业用地需求。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突出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特色,整合资源创建家庭工场、手工作坊。规划和建设木玩产业园、中国结产业园、二胡产业园,园区以“产业园+龙头企业+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产业园的建设和投入运营,形成对郯城县传统工艺发展的有力支撑,激发了龙头企业的创新性,带动了电商(农户)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扶持,激活产业活力

建立项目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市场前景良好、运营模式顺畅、能充分体现郯城县特色的非遗项目,全面摸清非遗企业的金融需求,加强银企对接,解决合理融资需求。实施品牌奖励制度,对在各级赛事中获奖的企业或个人,分别予以奖励。对于部分小微企业,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税两费”政策。郯城县财金集团联合农商银行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为相关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授权。积极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商企业提供“两免两补”政策扶持,即提供免费场所、开展免费电商培训、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金融贷款贴息补助。2022年4月,郯城县投资200余万元扩建更新了中国结博物馆,使其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国结博物馆。资金扶持加速了郯城县非遗产业活力,提升了郯城地域文化特色。

(三)跟进展销服务,扩大产业影响  

积极组织非遗企业、项目传承人参加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广交会、华交会和世博会等线上线下展会,参加对接长三角交流活动。2022年组织木旋玩具、中国结、古琴、琅琊草编、鲁音乐器、沂蒙刻瓷等传统工艺企业和个人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琅琊古琴研究所的古琴作品获山东省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铜奖。组织非遗企业参加大型展销会,拓展了郯城县非遗项目的市场空间,提高了郯城县传统工艺的影响力。

(四)倡导社会合作,凝聚产业智慧

郯城县积极搭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作交流平台,引导非遗企业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定期开展研学交流、艺术培训、创意沙龙等活动。2022年5月,郯城县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郯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面向高校师生征集面塑、剪纸、木旋玩具等项目的创意设计方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为产业发展汇聚高校智慧。通过社会合作,郯城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推进了企业产品创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五)加强技艺培训,培育产业人才

郯城县通过设立非遗工坊,聘请非遗传承人任“技能导师”;建立研学基地,开展非遗研学实践活动;推行校企合作机制,开设精品课程;组织传统工艺大赛,举办了中国结编织大赛、二胡制作大赛,激发传承人创意活力,发掘和培养新生代创意人才。项目申报时,全县共有传统工艺工坊32家,通过技艺传承、技术培训、电商营销策划,鼓励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工艺大师带徒传艺,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艺水平和艺术涵养。沂蒙面塑传承人韩红元,创设了一套完整的非遗面塑课程体系,在临沂多所学校开设了基础实验、传统技艺实训等面塑课程,累计培训学员近千人。郯城县依托人才优势,创新传承方式,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使其成为郯城县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六)创新销售模式,拓展产业市场

郯城县坚持科技助力,打造“非遗+”新业态,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配套设施,打造电商直播基地。县文旅局、商务局通过运营赋能、流量加持、供应链扶持等方式,构建“非遗+网红+直播”的网络直播带货模式。临沂巧艺商贸有限公司在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经营10余家中国结店铺,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经统计,郯城县目前共有200多个商家、1000余个网店入驻网络平台,形成了以庙山镇薛庄村、胜利镇高大村、红花镇大院子北村为代表的网店销售专业村。

(七)坚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

推进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郯城县将传统工艺类非遗场馆和设施融入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打造鲁南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区。2021年,郯国古城景区设立非遗展厅,成为郯城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了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和旅游景点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通过举办非遗进景区、“乐享非遗”等活动,促进游客亲近非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实施“非遗传承进社区工程”,组织传承人在社区举办不同形式的非遗展示传承活动,延伸传统工艺的产业价值。

五、创新点

(一)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多方合力

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郯城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机制体制建设立足盘活非遗资源,强化产业优势,推动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机制体制建设,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应有的价值,促进了非遗项目的协同性保护,实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

(二)打造品牌集群,推广“郯城好品”

郯城县积极引导非遗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打造“郯城好品”品牌优势,形成了红花中国结、庙山二胡、港上木旋玩具、李庄柳编、胜利草编等品牌集群。以发展电商、直播带货作为非遗企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形成了线上产业的流量效应,构建了商通天下的线上布局。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将郯城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了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

(三)发挥人才优势,形成智慧方案

郯城县坚持活态传承的理念,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专业型的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科学的传承体系,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灵活的人才培训方式。郯城县通过开展乡土艺术人才、工艺美术大师的选拔,建立了传统工艺人才库,带动了非遗企业走高端发展路线,提高了传统工艺的文化附加值;通过人才引进,知识体系更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通过开展技能大赛,发现新人,建立人才培训梯队,实现了人才带动产业振兴,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势。

(四)创新推广路径,构建宣传矩阵

郯城县依托各类媒体,策划品牌展示活动,搭建线上展示平台,做好结合文章,拓展非遗保护宣传渠道,将沉浸式体验的线下展演活动和以数字技术支持的线上传播活动相结合,开展传统工艺优秀案例、优秀人物、优秀作品的宣传推广。策划非遗年货大集、传统工艺展览、直播助力非遗传承等活动。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一)项目促进了郯城县旅游业发展

郯城县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在郯国古城、银杏古梅园、望海楼四季慢城等旅游景点设置非遗展厅、展馆或销售点,举办非遗进景区等活动70余场次。依托马头古镇,连续举办5届鲁南特色小吃文化节,引进30多个非遗项目,吸引游客50余万人。特别是第五届鲁南特色小吃文化节,启动仪式当天吸引东海、新沂、邳州、徐州等65家外地商户参与展销,现场人流量达5万人次,观看直播人数突破20万,视频号浏览量超8万次,节会宣传视频总播放量超过30万次,全镇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二)项目带动了非遗手工制作研学活动

郯城县立足四级非遗名录基础,发挥非遗传承人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传承人采用“培训+传承”“固定+灵活”的模式,对周边群众开展技术传授,常态化开展非遗项目培训和进校园活动。目前,共开设10门非遗项目课程,将非遗传承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受益群众、学生3000余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依托马头镇丰富的非遗资源,研究开发了以非遗手工制作为主的9条研学路线,累计接待中小学研学人员90余批次,1.6万余人次。

(三)项目推动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郯城县突出非遗项目的地方文化基因,打造地方文化展示宣传设施,选取郯国古城、马头古镇、杏园酒店、京沪高速郯城服务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打造“五进”场馆、设立“郯城好品”展销专柜,带动大众感受非遗魅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民众生活、公共文化、文旅产业。推动非遗进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2个,在酒店、服务区设立展销专柜8个,共吸引8万余人次,收入300余万元。

(四)项目促进了乡村文化治理

郯城县将非遗传承作为维护乡土文化秩序的积极力量,敦促手工艺人和群众维护共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互动关系,帮助乡村文化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在政策的调控和导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更强的存续力和文化吸引力,实现了非遗对乡村文化治理的价值和作用。

(五)项目推动了文化惠民活动开展

临沂市在郯城大剧院举行了“匠心筑梦 多彩沂蒙”——2023年临沂市非遗春节晚会,活动现场举办了2023年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2022—2023年度全市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和“黄河大集 沂蒙山会”活动启动仪式,同时在郯国古城御街举办“黄河大集 沂蒙山会”春节季非遗市集,通过非遗展演,展现非遗保护工作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文化惠民的创新形式。

(六)项目带动了郯城县特色民宿建设

郯城县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打造“东山西水南楼北栈中古城古银杏”民宿集群,营造“沂蒙乡愁”民宿发展良好环境。李庄镇东风岭村共有300多户,800多人,村内有柳编工厂和铁艺工厂,依托柳编、草编工艺品资源优势,规划建设“醉东风·乡村艺栈”乡村旅游项目。项目分两期,分别建设田园艺术广场、乡村特色风情小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包括耕读书院、乡野艺术馆、风情民宿等设施,辐射带动农业、餐饮、手工艺等领域共同发展,有效打开当地特色柳编、草编工艺品的销路,实现东风岭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醉东风·乡村艺栈”被评为2022年山东省十佳建筑设计民宿。

七、社会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

郯城县通过加快产业布局赋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摆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激发传承人的创造力,让非遗真正地在社区中传承,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在传承中发展创新。项目在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目前,培育出有较强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30余项和相关企业50余家,相关经验和做法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报道和宣传。

(二)经济效益

郯城县采用“产业园+龙头企业+工坊+电商(农户)”的模式,现已建成红花镇中国结、庙山镇二胡、港上镇木玩等传统工艺产业园区,发展认定“非遗工坊”32个,形成了传统工艺产业集群优势。全县建成柳编、木旋玩具、中国结等产业园3个,推出传统工艺特色产品600余种,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庙山薛庄村现有柳编电商户388户、网店462个,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的电商达42家,年收益百万元以上的电商达24家。红花镇临沂巧艺电子商贸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中国结电商销售企业,年销售额可达1500万元。胜利镇高大制帽厂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红花镇中国结编织产业辐射带动周边1万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