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古至今,人们开发海洋、经营海洋、利用海洋,孕育出了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海洋文化。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15%。尤其是3345公里的海岸线,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
傍海而生,依海而居,源远流长的山东海洋史,留下了灿烂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中,针对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是重要一环。自2024年5月,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水下调查工作同步开展。如今,水下文物调查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又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近日,记者专访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
“大海捞针”式水下调查
记者:山东省水下文物调查涉及我省哪些城市(区域)?
高明奎:水下文物普查主要涉及两部分。一个是海洋的,一个是内水的。其中,海洋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因为山东海岸线比较长,总长有3000多公里,涉及青岛、烟台、威海等市,但由于我们人力有限,所以今年工作主要集中在威海。
内水方面,主要是运河。像我们今年在做的就是京杭运河,涉及沿线的德州、聊城、济宁、枣庄等地。另外下一步还有胶莱运河,涉及青岛、潍坊等区域。
目前,我们的队员共分为两支队伍:一支主要在威海做海洋调查,一支主要在聊城做运河调查。
记者:水下文物普查是四普新增内容,山东作为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有什么特点吗?
高明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没有涉及水下部分。四普把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纳入普查范畴,我认为这也是象征着我们国家、我们省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尤其是进入到新的时代,国家一直在倡导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这种系统性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去推进。
记者:水下文物调查的主要内容(步骤)有哪些?
高明奎:像海洋文化遗产的调查,首先需要在陆地上进行调查,向当地的渔民、潜水员等收集线索。比如渔民在打鱼的时候,可能在某个地方发现了沉船或者打捞上一些古代遗物。我们经过陆地调查找到一些线索后,队员们会在一些既定海洋区域,利用物探设备进行扫测。这一步基本相当于“大海捞针”。
当通过海洋探测设备发现沉船或者一些埋藏有水下文化遗产的地方后,水下考古队员就会潜入水下,进行探摸、调查。
内水方面,主要是沿运河沿线做一些专题调查,它和我们在陆地上的田野调查很相似。因为现在比如像运河,老河道已经淤塞,没有水了,或者有一些被后来人进行了改造,也没有水了,我们就主要在陆地上、沿河两岸做一些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沿线河道、城镇、水利设施等。
摸清海洋文化遗产“家底”
记者:相比陆地调查,水下调查的特点有哪些?比如,我听说过,危险性比较高等。想请您介绍下。
高明奎:首先,面临的对象和工作的环境不同,一个在陆地上,一个在海洋或者内水,这也是最大的不同。这里面还包括能见度、预见性、可见性等的不同。水下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尤其是海洋,比如洋流等,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其次,调查的设施、设备不同。水下调查,队员要使用一些潜水设备,比如潜水服、气瓶、潜水表等,海洋物探设备,比如多波束测深系统、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海洋磁力仪等,以及相应的保障设备,比如流速计等。但陆地调查可能就简单得多,像相机、探铲、RTK等。
第三,水下考古队员除了具备考古作业的一些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潜水的技能、水下考古作业和记录的技能等。
至于危险性,主要指我们的工作环境。首先是晕船,我曾经去现场体验过,快艇在海上摇晃的幅度很大,让我狂吐不止。在那种情况下,队员如何去工作?所以我们的队员都是吐到无法再吐了,再慢慢去适应,去开展工作。
另外,从船上到了水下后,除了不可预知的洋流,有时候我们去到的区域,会存有一些渔民养殖用的渔网,这些对队员们来说都是一种威胁。我曾经参与过的一次水下调查工作,一位队员在从水下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就碰到了渔网不小心套在头上的意外,导致他的呼吸器脱落,非常危险。
记者:那么我们进行水下文物调查的意义在哪里呢?
高明奎:第一,从国家层面讲,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性的,不单包括陆地上的,同时也包括海洋的。海洋是中国古人生活或者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空间,可以说,海洋文明是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摸清海洋文化遗产的“家底”,属于国情国力调查的一部分,更是落实“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二,从现实角度讲,我们摸清这些家底后,为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在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和开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方面提供了一些实证材料,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设海洋强国、强省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四普水下调查只是一个开端
记者:水下文物调查会持续多久?
高明奎:山东有着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比陆地面积还要大。这么大的面积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的。我们现在也只是选择一些重点区域进行调查。所以,四普也仅是一个开始,将来可能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情。
记者:进入冬季,队员们好像又转陆上调查了?
高明奎:水下考古队员,他首先是一名考古队员。他不单可以从事水下调查,他也可以从事陆地田野调查。所以说,水下考古队员也是水陆两栖的队员。
因为水下调查工作季节性比较强。10月后,水温太低不能开展工作。目前我们的队员分布在全省很多地方正进行实地调查工作,有在胶东的,比如海阳;也有在运河沿线的,比如泰安、潍坊等地。
记者:如果大众想要了解水下文物调查,有哪些途径呢?
高明奎:目前在济南有两个地方可以去。一个是山东博物馆,“铭记历史——甲午战争130周年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正在进行中,大家可以去看展。
另外,在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办公驻地(唐冶中路3277号),我们有个小型主题展厅,大家也可以来了解水下考古的一些工作情况。
记者手记:海下文物调查的一天
9月11日,威海荣成,我们一行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考古队员们在石岛名人酒店会合。今天,队员们将对荣成石岛湾古航道进行水下文物调查,包括沉船和一些文物等。这项调查工作已经持续了多日。
根据史料记载,该区域是唐代以来,我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比如,新罗人张保皋(790年-846年)曾在石岛湾建立赤山法华院。日本僧人圆仁也曾两次到过石岛湾。在他的求法巡礼行迹中就记载了荣成和新罗贸易繁荣的情况。所以,经考证,这一带区域的水下,保留了当时我国和新罗、日本的一些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文化遗产。
出海工作,需要先根据潮汐判定出海时间。
11日,风和日丽,是个适合出海的“好日子”。出海定在11点30分。
上午10点,队员们开始准备吃午饭。因为工作一般都是中午,船上不适合进食,所以大家就养成了10点午餐的习惯。
11点,队员们开始准备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后,队伍到达港口。受人数限制,我们只有一位男摄影师跟随调查船出海。
看着调查船向着大海驶去,荣成市四普工作队队长张天伟告诉我,当船“停”在海上时,海浪会让船呈垂直状左右摇摆,普通人根本受不了。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12点到下午3点,漫长的等待中,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水下调查的事情。比如,他们是“可以把后背托付给对方的兄弟”。比如,水下不只有暗流、具有攻击性的鱼类,还有渔网等危险物。比如,队员潜到一定深度后不能再下潜,回程时需要分阶段上浮,不然人体受不了。“他们是在干一项辛苦但伟大的事情。”
下午3点后,摄影师跟随调查船回到港口。严重“晕船”的摄影师坦言,船在海上如同“沧海一粟”,人除了晕、想吐,还有无边的空旷感包围着你。调查过程中,队员们分两批下潜,由于海浪关系,第二批下潜的队员比预定地点远了约100米。这100米看似很短,大家却用了半个小时才找到。“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氛围无比地欢快。”
其实,今日的调查工作和往日的工作并没有不同,不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但这恰恰就是水下文物调查工作的日常,“平凡”而又“不凡”。
作为沿海省份,世代生活在海边的我们深知,只有守护好这片“蓝色家园”,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