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一字之变,传达的是非遗传承观念的转变,也是非遗传承实践回归生活、回归群众的表现。近年来,济南市“非遗在社区”工作由试点向纵深推进,试点引领、社区参与,传承人带动、群众呼应,非遗蕴含的文化多样性、归属社区性得到充分彰显,非遗在社区呈现出勃勃生机。
试点引领,社区传承实践制度化规范化
早在2018年,济南市推进非遗在社区探索,命名15所非遗示范社区,探索非遗扎根社区传承的新路径。2022年6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关于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济南市市中区等县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济南市市中区因地制宜,盘点区内非遗资源情况,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结合社区现有条件及能力,了解代表性传承人意向,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在社区开展的模式与做法。在17个街道办事处、200余个社区中,经过考察推荐评比等环节,市中区决定在11个社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除对社区有所考量,在选择开展活动的非遗项目时,也要选择利于传播、易于掌握、群众接受程度高者参与其中。整合优质非遗资源,制定“非遗在社区”传统文化服务菜单,结合社区建设优势制定特色服务制度……市中区各街道文化站(文化馆分馆)根据社区受众、场地、活动组织现状等实际情况,积极推动“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打造非遗传承示范社区。
今年8月29日,济南市第六期“泉润非遗”精英荟“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在市中区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市中区文化馆分享“非遗在社区”工作经验;市中区魏家庄街道驻社区分享魏家庄社区“非遗在社区”开展情况;济南剪纸、济南叶雕传承人都婉莉分享其在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秀文社区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经验;济南百手民艺学堂负责人刘昱伯介绍工作经验,分享学堂依托七里山街道明珠社区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情况。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市中区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进一步推广“非遗在社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推陈出新,社区传承模式社会化多元化
近年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起命名济南“非遗社区学堂”,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社区学堂”建设,协会在全市范围内认证、命名济南“非遗社区学堂”,迄今已有16处,逐渐打造成为优质的“非遗品牌”工程,为全市“非遗在社区”特色活动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实施社区非遗传习所建设,筹建社区非遗名家工作室,组织社区居民非遗技能提升等举措,推动“非遗在社区”“非遗主题社区”“一社区一非遗”等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和传承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发起认证“济南非遗传承讲师”。经过推荐申请、考察遴选,济南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都婉莉、济南毛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凤岩、鲁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戎玉蕊、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隋秀云、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于恩朝、盘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泰然等6位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根据《“济南非遗传承讲师”认证细则》要求,“济南非遗传承讲师”任期为两年。
2023年9月8日,由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命名的“济南非遗社区学堂”授牌暨首批济南“非遗传承讲师”颁证仪式在市中区七里山街道七西社区举行。仪式现场,为“非遗学堂”进行了授牌,为获得首批“济南非遗传承讲师”的传承人颁发了聘书。
健全机制,打造社区传承“播种机”“放映机”
2022年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等方面提出12条具体措施,加强非遗保护传承顶层设计。2023年实施非遗名城建设“一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全方位、全时空推动非遗名城建设落实落细,其中“泉润非遗”十大品牌活动、千个“泉城非遗坊”命名等,成为非遗在社区的参与机制和重要平台。市中区魏家庄社区开辟700余㎡空间作为活动开展场地,吸引济南皮影戏、面塑等20余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其中。济南剪纸、济南叶雕传承人都婉莉在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秀文社区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将剪纸与舞台走秀结合,得到各界好评,秀文社区内,剪纸、叶雕等非遗项目吸引众多群众参与。济南叶雕已经培养了20余名学员,叶雕作品也参与了济南市雕刻艺术展等多项展览。非遗传承活动常态化开展,取得良好效果。济南百手民艺学堂负责人刘昱伯依托市中区七里山街道明珠社区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济南百手民艺学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进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开展。学堂可提供植物染、草柳编等70余项非遗的学习体验课程,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研学等活动,吸引了15000余人参与。明年,学堂计划推出契合生肖龙年的设计作品及课程,结合济南商埠开设120周年主题举办相关活动,展示市中区文化底蕴,呈现非遗魅力。
济南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在城市社区的有效保护方式,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合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等方式,细分参与受众,努力拓展传承实践活动开展形式,举办亲子类、体验类、传承类、普及类等活动,探索非遗研学、非遗节庆等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调动传承人积极性,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传承效果,丰富群众生活,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财富,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济南“非遗名城”贡献力量。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