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工作要求,大力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以项目突破提升为抓手,加快培育高品质文旅产品。一是加力突破文旅项目。深入实施重点项目攻坚突破提升行动,今年以来开展招商活动40余次,接洽客商300余人次,召开项目论证会13次。按照“一园一城,一廊一带”规划布局,深化农文旅融合、工文旅融合,谋划实施胜利923沉浸式文化创意工厂、海昌河海主题度假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其中胜利923项目框架协议在省旅发大会上成功签约,市领导多次听取项目汇报,正在推进落地;8个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库,我市引进的中国国际儿童电影数字博物馆项目成功在香港签约。大宋·龙居梦华城、黄河口“槐林星田村”微度假、杨庙·黄河里、盐窝老街长巷等一批特色文旅项目稳步推进。二是开展重点景区“焕新”行动。推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服务质量提升,会同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市文旅集团制定整改提升、拟新建项目“两个清单”,计划实施高科技沉浸式艺术光影体验馆、红滩湿地景观恢复、孤东海堤旅游提升等项目,正在策划国际观鸟季活动;孙子文化园新打造了“嗨king野奢营地”,以“野奢范”露营为主要特色,为游客提供户外微度假空间;老街长巷非遗文化景区集聚省市级非遗项目37项、非遗工坊10家、展台摊位80个,实现“一村逛遍黄河口”。三是加强示范引领。推进精品景区建设和度假区规范化发展,东营·新印象休闲街区、黄河口文化旅游休闲街区获评第二批山东省旅游休闲街区,河口区孤岛镇获评省级精品文旅名镇,8家民宿获评四星级民宿。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坚持绿色优先、创新绿色体验》案例入选文旅部《绿色旅游发展案例汇编》。“黄河风情”体验之旅入选文旅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黄河入海旅游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雁阵形”集群库,实现我市精品旅游产业集群“零”的突破。
二、以消费提振复苏为驱动,有效激发文旅市场活力。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提振文旅消费“11条”、景区优惠“10条”,从门票减免、游客招徕、活动举办等方面提振消费信心,推出门票“1元购”、设定免费开放日、实行定向免票等措施。开展文旅惠民消费活动,通过“一码游东营”、建行生活APP等平台集中发放消费券100余万元,带动文旅消费600余万元。二是创新业态培育。开展“乐享东营”文旅消费系列主题活动,将黄河IP与非遗表演、特色文创、年货购物等体验有机结合,带动万达商场春节营收同比提升27%。举办青年咖啡阅读节,融合人才招引、文旅消费、场景体验3大主题,以新场景、新内涵、新体验创新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2天时间吸引1万余名青年打卡。推出黄河大集·清风湖文化夜市,集聚沿黄九省(区)好品好物,布局夜游、夜购、夜娱、夜秀等业态,200余家摊位3天销售额达400余万元,客流量达10万人次。三是突出活动拉动。打造“沿着黄河来旅行”活动品牌,启动“周末请上车”活动,组织市民游客免费游览沿黄景点,推动周末游、周边游成为常态化,目前已发车90余车次,惠及5300余人。“五一”假日策划推出“相约五一 畅游东营”10大主题活动产品,打造沉浸式场景,设置互动环节,搭配特色演出,全市共接待游客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69.06%,比2019年同期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522.12%,比2019年同期增长175%。端午期间举办“粽情端午 乐游东营”清风湖端午文化夜市等系列主题活动,汇集国风演艺、非遗展示、文创售卖、民俗展演等6个特色版块,抖音、视频号、公众号等网络媒体一片好评,活动得到群众广泛认可。举办东营揽翠湖群星演唱会,吸引3万余名观众现场观看。
三、以品牌宣传推广为牵引,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一是拓宽宣传营销渠道。承办了“好客山东服务节”、山东“春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暨“沿着黄河遇见海”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通过省旅发大会、“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第十九届文博会等平台,开展省内外推介20余次。对接淄博实施引流,组织齐成能源、富海能源、景明水产、史口烧鸡、东营有礼等企业“进淄引流”,现场发放加油券、赠送特色礼品,派出免费大巴车到淄博接站,吸引过夜游客。二是深化媒体合作。联合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录制《中国推介》栏目;与市融媒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合作宣传;开通东营文旅抖音号、视频号、快手号等新媒体账号15个,组建新媒体矩阵平台,短视频月浏览量超过100万次。召开全市文旅宣传工作自媒体恳谈会,组织网络大V加大重点景区推介力度,拍摄短视频430余部,其中“文旅局长推荐”系列短视频点赞量达1000万次,“我在黄河口等你”话题浏览量突破2.5亿次。邀请央视主持人任鲁豫到东营区黄河大集、孤岛槐林等热门景区宣传推介,全网曝光量达3000万次。三是抓好城市品牌推广。组织召开城市IP形象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城市宣传语、城市标识、城市卡通吉祥物。启动文创春芽行动,打造黄河入海口潮玩手办、孙子文化等特色伴手礼,加快建设“河东东”“海营营”城市IP文创展示区、旗舰店,城市卡通形象表情包下载量突破30万,总发送量达320万次。《亮出东营最可爱的样子——我市强化文旅融合聚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被中国山东网、齐鲁网等省级主流媒体转发,进一步叫响了东营城市品牌形象新“名片”。
四、以群众满意度提升为导向,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高标准做好示范区复核迎检工作。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为契机,着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制定《2023年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5个板块20项工作任务。召开国家示范区复核工作会议,完成15项绩效评价指标、12项过程管理指标及创新案例、发展报告、汇报视频片等制作和整理,向文旅部报送了相关复核资料。二是优化升级文化服务设施。扎实推进文化领域民生实事,加快建设10处“城乡书房”、15处社会文艺组织培育基地。开展镇、村文化设施排查提升行动,优化升级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垦利区《多措并举 助力公共信息提升》、河口区《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 助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成功入选2023全省旅游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三是力求公共服务供给实效。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免费开放政策,开展公益文艺培训996班次、培训4.1万人次。举办了“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第二届东营市民文化艺术节、2023年广场舞大赛暨油地广场舞联谊赛、“黄河岸边唱黄河”群众合唱大赛、“笔墨精神 时代华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巡展(东营站)、“童心·绘未来”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儿童创意展等高品质文化活动,受到市民广泛好评。四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2023年社会文艺团体优秀作品评选,148家社会团体的623部文艺作品参评,筛选一批优秀节目纳入送戏下乡节目库。完成“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1200余场次、“欢乐黄河口”群众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次,不断满足群众文化美好生活新期待。
五、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一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海北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全市盐业遗址考古调查,实施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利津南望参古窑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辛集战斗八路军直属团指挥所旧址等5处文物点纳入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利津县陈庄堐西历史博物馆获得省厅批复,东营邮电博物馆顺利开馆。二是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及任务台账,加快构建“一廊引领、两园共建、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空间格局。积极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编制《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在垦利杨庙、利津老街长巷等建设5处大集,覆盖社区、农村和城市领域,在山东生态文明学院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非遗文创展,展示黄河文化“两创”建设成效。三是讲好黄河故事。深化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等挖掘利用,组建成立“讲故事”专班,集中力量挖掘整理东营“黄河故事”,目前已编撰《石油篇》等内容。创作推出了吕剧大戏《油城壮歌》《暖阳》、吕剧小戏《老蟹出圈》《远征》、歌曲《黄河入海 才聚东营》等作品,加快推进电视剧《黄河入海流》创作,讲好黄河入海故事。
六、以服务质量提升为保障,全面优化文旅发展环境。依托文旅行业安全生产规范提升年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博物馆、文化场馆等文旅场所深入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督促整改提升,确保文旅行业安全。围绕春节、全国“两会”、“五一”、端午等重要节点,持续开展文旅市场集中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开展检查200余家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0余份,罚没款9.9万余元,持续净化文旅市场环境。强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安全监管,加强版权保护工作,东营市软件园荣获2022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称号。推动智慧旅游发展,推出“一码游东营”小程序,目前平台收录景区、场馆等110余家,进驻文旅企业150余家,上传产品700余件,开展线上线下活动8次,累计用户1.33万人。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深化国家公园发展理念,立足我市生态优势、生态品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着力在文旅大项目建设、新业态培育、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等方面攻坚突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