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导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让非遗“活”起来、“实”起来、“动”起来、“用”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焕发勃勃生机。
让非遗“活”起来,加强保护传承。邹平市围绕“全面挖掘、加强梳理、重点保护”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资源普查,积极开展项目申报认定,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基础。建成并开放酸浆豆腐非遗传习所,每年接待访客3000余人,积极推进建设两批共15家邹平市“非遗工坊”,其中2家入选滨州市首批“非遗工坊”,持续丰富传习场所的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让访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认知;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实施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确认18项邹平市第六批县级非遗增补项目。目前,共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29项、县级非遗项目140项,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9人,县级传承人18,20余个非遗项目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让非遗“实”起来,赋能旅游发展。邹平市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有机融入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丰富景区文化底蕴。依托国有景区免费开放政策,举办非遗产品展销活动,现场发放5万元消费券,带动非遗商品销售200万元,拉动文旅产业消费800余万元。“五一”期间,在鹤伴山旅游景区举办“非遗牵手鹤伴,文化赋能旅游”邹平市2023年非遗商品进景区展销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传承多彩非遗 共享美好生活”邹平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商品展销活动,对非遗商品及特色旅游产品进行推介,深受市民、游客欢迎。指导网红酒店“境院里”酒店与“非遗人家”孙大嫩酸浆豆腐传习所打造“非遗酒店”,创新非遗保护方式,用旅游活动为非遗传承打造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助推传承发展。
让非遗“动”起来,提升传播活力。重视非遗项目推介交流,先后组织10余个项目、企业参与省内外文旅推介交流等活动,6件非遗作品入选“山东手造·滨州精品”;5个非遗项目和1个特色美食参与中央电视台《欢乐城市派》节目录制。积极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省级非遗项目“纸皮包子”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纸皮包子、汉家老苗亮相山东“老字号新春购物节暨齐鲁新春美食月”活动,5家非遗项目参加2023滨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飘香鲁北·滨州市首届非遗美食节,宣传推介邹平非遗品牌,提升邹平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让非遗“用”起来,营造传承环境。不断增强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责任感,抓住关键群体,开展集中性、持续化宣传、培训。建立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模式,推进“非遗进校园”,在邹平市第二中学挂牌成立“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和研究基地”,设立非遗课程,组织师生参观非遗展览,让传统非遗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提升非遗传承意识。举办非遗项目申报培训班,加强我市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基础,累计开展培训10余期,培训对象200余人次,让非遗工作“明白人”遍地开花。通过广泛普及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扩大了非遗受众群体规模,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保护、发展非遗的良好局面。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