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的重要力量,是彰显一个城市文明风貌的最好名片。近年来,临沭县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创新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常态化“五化”管理,提升了文化志愿服务有保障、有遵循、有内涵、有温度、有效应“五有”水平,全方位、多触角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功打造了“星辰计划”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星辰计划——星辰乐农行动”被文化部评选为国家“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并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星辰计划——群文大讲堂”荣获山东省冬春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山东省“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暖阳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22 年度山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一、组织建设“体系化”,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保障”。积极构建县镇两级全覆盖、社会力量集中统筹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一是县级公共文化机构统筹引领。依托县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宣传动员,加强公益培训,最大程度吸纳全县所有优秀的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志愿者,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统筹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临沭县优秀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服务队获2022年度临沂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临沭县图书馆先后被授予“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队”、“爱心单位”等荣誉称号。二是镇街基层文化场所支持联动。依托全县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268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处县文化馆图书馆分馆、96处图书馆服务点,设立“基层优秀辅导培训基地”,开展留守儿童、农民工基层文艺志愿者登记工作。目前,全县共登记造册基层文艺人才740人,村级文化骨干714人。三是社会文化力量参与助力。整合时尚梦想模特、小喇叭朗诵艺术团、文艺轻骑兵、丝竹悠扬、缘梦艺术培训中心、未来之星、俏夕阳等社会文化志愿服务力量,目前,全县拥有图书馆学雷锋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文化馆“艺沭微光”文艺志愿服务队、新苗艺术团文艺轻骑兵、“沭河军歌”志愿服务队、五老志愿服务队5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文化志愿者遍布各行各业,文化志愿服务平台县镇全覆盖,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制度管理“规范化”,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遵循”。着力强化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规范标准,严格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让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日臻成熟。一是完善制度立规矩。先后制定出台了《临沭县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临沭县文化志愿服务考评办法》《临沭县文化志愿者培训工作制度》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文化志愿服务的原则、流程、纪律等,健全全县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规范建档明方向。细化志愿者档案管理,根据每个志愿者的特点,分类建档,便于因人因事因需选用志愿者,激发志愿者最大热情,发挥志愿者最大作用。档案详细记录志愿者服务内容、时长、服务质量、终身跟随志愿者,年均累计服务时长1.3万多小时。三是严格管理优风气。建立群众满意度线上线下反馈机制,实行志愿者流动制度,严格爱心物资管理,专门设立捐款接收人员和服务群,所有捐助物资收支明细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布,做到接收与发放,分毫不差,截至目前,传递、发放爱心物资共12万元,真正做到了“零失误”和“零差错”。
三、队伍招募“专业化”,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内涵”。致力打造特色化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广泛招募、规范管理具有文艺技能、热心文化事业的文化志愿者,打造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责任意识“三硬”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全县登记在册文化志愿者1600余名,山东志愿服务网注册680余人。一是突出政治素质过硬。坚定政治方向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积极组织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法规政策,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二是注重业务水平过硬。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文化志愿服务培训体系,设计开展基层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辅导、阅读推广、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家乡行体验等六大项志愿者培训内容,探索总结出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知识讲座、互动体验和以演代训培训模式。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过硬。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初心使命,积极发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组织志愿者广泛参与“送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走基层,真情为人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舞蹈、模特形体、合唱、乐器等公益讲堂,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培训3000余场次,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志愿服务人才。
四、活动开展“多元化”,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温度”。精准服务群众差异化文化需求,总结推广个性化、“菜单化”“订单式”服务,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文化志愿服务产品,在全县广泛开展文艺演出、阅读推广、艺术培训、文化惠民、电影放映、图书流动、爱心救助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一是“群文大讲堂”聚力扶智助学。针对青少年群体,积极开办钢琴、古筝、古琴、葫芦丝、手鼓、健身操、国画、象棋、书法、面塑、剪纸、创客、国学讲堂、科技讲座等文化公益课程。每年开展非遗花馍、茶艺、插花、风筝手工制作、五彩绳编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20余期,开展戏曲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线下活动30余场。二是“暖阳行动”致力扶弱助残。针对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积极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联合,与残障学校、敬老幸福院、环卫所等机构联系,及时获取帮扶信息,开展“让童书润泽残障儿童的心”阅读推广活动、听书机发放、“棒棒糖的约定”助残互动、“情浓中秋•致敬环卫工人”等活动100多期,年累计参与人数10000多人次。针对留守儿童和老年群体,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参与策划“龙腾虎跃闹新春”舞龙秧歌会、“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服务“一村一年一场戏”文艺演出年均400余场次、“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3000余场次。三是“非遗传承”助力扶贫脱困。针对乡村贫困家庭,积极引导柳编、绒绣等非遗传承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当中,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主题活动日,组织开展非遗助力扶贫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年均开展非遗助力扶贫培训班2期60人,免费为贫困户传授柳编、绒绣等非遗手工技艺,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脱贫致富。
五、品牌打造“常态化”,让文化志愿服务更“有效应”。持续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形式、提升水平、增大成效,全面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效应最大化。一是立足项目“育精品”。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大局,设计开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满足群众普遍性需求,设计开展文艺服务、助学支教、科学普及等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设计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困难群体、心理疏导等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二是聚焦形象“塑品牌”。持续深入发展“艺沭微光”“暖阳行动”“融•光空间”无障碍阅读等特色文化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全面打造提升“星辰计划”“沭图暖阳”等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设计制作“沭小暖”“沭图图”等文化志愿服务队系列卡通形象,深化群众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可度,提升群众对文体生活的满意度。三是着眼长效“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对志愿服务队进行宣传,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报道,持续提升志愿服务队的“知名度”。积极利用新媒体直播手段,开展文艺演出直播,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的“吸粉率”,2020年“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直播点击量达13万人次,2021年全县广场舞大赛,线上观看人数高达270万人次,2022年线上推广“志愿者风采”宣传视频,推出9期内容共服务市民群众超6万人次,有力增强了文化志愿服务的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