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是“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作出的重要部署,先后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重点任务。近年来,济南市章丘区将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载体,“四措并举”兴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强区,赋能城乡大众。
一、强基固本,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区级引领示范,镇街村居全面覆盖,以总分馆制促进上下联动,以新型文化空间丰富文化载体,构建起相对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一是区级层面,投资近16.5亿元,建设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小康展览馆、青少年科技馆“五馆”合一的城市文博中心,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目前,章丘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二是镇街村层面,从“方便群众,注重实际”原则出发,大力提升和完善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建设。目前,章丘区1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525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并向群众免费开放。三是强化总分馆建设。章丘区图书馆、文化馆发挥牵头作用,作为总馆,在镇街全部建成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文化站)。图书馆所有分馆均已实现统一挂牌、配书、业务管理平台、管理制度、安装数字阅读设备的“五统一”标准。四是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城乡规划建设相结合,适应社区化发展新形势,逐步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目前,9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文化服务阵地。同时,建成泉城书房1处,城市书房4处,另有1处泉城书房正在筹备建设中。
二、兴文惠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多维度扩宽群众文化服务的渠道,全力激发公共文化空间活力,不断扩展文化的传播途径,精心组织、高质量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一是实施文艺六百工程。包括百家媒体看章丘、百名作家写章丘、百名书画家绘章丘、百首歌曲唱章丘、百家庄户剧团颂章丘、百名摄影家拍章丘六项文艺工程。二是开展戏曲进乡村。组织12支文艺队伍送戏下乡,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一场戏。三是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电影要求,全年累计放映近6500场。四是持续开展专项活动。如公益辅导培训、广场舞大赛、全民阅读等。五是指导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如三德范大扮玩(其中章丘芯子项目入选2008年国家级第二批非遗名录)、石匣过半年戏剧节等活动深入人心,每年文化惠民活动开展1000余场。文化馆线下推出“百姓剧场”“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等活动;图书馆持续推进章丘读书会、少儿公益故事会、大语文唐诗公益课堂等线下品牌活动;美术馆举办“水韵·华彩”水彩画展、公益大讲堂等活动;章丘区博物馆策划“博古通今 情怀章丘”“奇妙博物馆之旅”等系列社教活动,其中“奇妙博物馆之旅”获评第四届山东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策划“我在博物馆上了一堂历史课”“原始部落进校园”“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城子崖研学”等社教活动,其中“城子崖研学”获评第三届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
三、赓续根脉,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一是大力实施文物古建修缮。目前章丘区在级古建筑(群)55处,现已完成博平刘家祠堂等20余处修缮项目,古建筑本体保存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章丘老县委旧址(一期)保护修缮工程获评山东省第一届优秀革命文物工程项目,普集街道三山峪村获评全省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村。二是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章丘区有6个村(含乡村博物馆)入选全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有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9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非遗、名人、民俗、红色记忆、地理标识农产品等专题类博物馆已建成开放达80余处。三是提升博物馆展示宣传功能。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章丘区博物馆、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和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今年以来,章丘区博物馆接待游客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接待1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四是用非遗为公共文化空间添活力。章丘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山东省级非遗项目11项,济南市级非遗项目32项,章丘区级非遗项目100项。建设“山东手造”章丘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展示各类产品300余件,认定非遗工坊20处,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5处,龙山德功黑陶、章丘铁锅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五是结合红色文化、儒学文化促进传承。充分发挥4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处革命纪念馆的教育功能,挂牌“红色旅游基地”,推出章丘革命文物红色旅游线路7条。
四、文旅融合,助推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
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章丘区出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沿胶济线文化廊道建设方案,将文化活动与文化空间建设结合起来,将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以文兴旅,丰富产品供给。按照“全景、全时、全业、全程”模式,逐步打造24小时经济和365天经济的全时体验结构。鼓励支持文旅单位策划举办音乐会、演唱会、露营节、帐篷节等文化活动,今年相继组织举办曹范槐花节、高官寨甜瓜节、七星摩旅文化节、甘泉流苏节、绣源河啤酒音乐节、电音美食节等活动近20场,形成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露营观星、秋季采摘休闲、冬季滑雪美食,赏文、观泉、科普、研学、寻古相融的四季旅游产品。三是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新增省级精品文旅名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景区化村庄16个,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2个,泉城人家民宿10家,垛庄镇若谷空镜云舍民宿被省文旅厅评为五星级旅游民宿。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