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
索引号: 11370000MB2847723P/2023-03405 发布机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成文日期: 2023-05-06 文号:
有效性:

关于对工程建设考古调查勘探简政放权的建议的答复

点击次数: 来源: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王潇夏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对工程建设考古调查勘探简政放权的建议》(省人大第20230551号提案)收悉。结合我厅职能,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指引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避免工程建设对地下埋藏文物造成严重破坏,配合工程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逐渐成为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配套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通过实行考古前置,真正实现了“净地”出让、拿地既开工,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及时间、资金占用成本,既保护了文物资源,又优化了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了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良好格局。

然而,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需要改进:

(一)基本建设考古任务繁重,专业队伍却相对短缺。在考古前置的大背景下,我省配合工程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数量爆发式增长,全省13市(不含已委托下放审批权限的济南、青岛、烟台三市)2021年批复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044个;2022年批复1357个。其中,大约还有10%的项目需要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全省考古发掘资质单位仅有6家,其中市级只有济南、青岛、烟台3家,虽然我厅公布了10家市级文物事业单位可以承担本市域内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但仍有3个市因考古专业力量较弱无法独立开展工作。目前,全省约40%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由省外考古资质单位承担。“项目等队伍”现象确实一定程度存在,专业人员方面也是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文物评价周期偏长。开展文物评价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从委托考古机构、到取得相关许可文件,再到考古机构完成调查勘探、发掘工作,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一是流程运转的时间。除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外,考古调查、勘探许可审批权限在省级,而管理监督权限在市县,为保证审批管理的同期介入,需由县、到市、再到省逐级审核报批。二是考古勘探的时间。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勘探3万平方米用时约1周,勘探10万平方米用时约1个月。三是不确定因素导致延长的时间。因考古资质单位业务繁忙、排不上队,发现重要文物需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等情况,用时还将增加。

为此,我厅高度重视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着力在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广考古新模式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格依法审批,确保审批质量。审批质量事关文物安全。我厅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新时代文物方针原则,严守文物安全底线,严格按照审批时限、审批层级、审批流程等相关要求,依法依规、保质保量进行审核审批。

二是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通过推进全网通办,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通过推行“证照免提交”,进一步精简审批材料;精准定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调整完善实施要素,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创新审批方式,对涉及多层级的审批事项推行跨层级联合审批;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考古调查、勘探许可事项的办理时限,在办理数量激增的情况下,目前已由法定办理时限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时限压缩50%;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许可事项的办理时限更是压缩至4个工作日(专家评审、现场审核等时间不计算在内)。

三是推进简政放权,精准定向赋权。2020年7月,考古调查、勘探许可事项委托下放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实施。目前,我厅行政权力事项包括考古调查、勘探许可事项在内共委托下放29项,涉及受委托单位69个。为全力做好审批事项下放,我厅通过培训、调研等方式,指导受委托单位顺利承接,并加强下放事项的评估管理,杜绝“放而不管”。今年,我厅将结合工作职能,根据地方需求和承接能力,积极推动考古调查勘探许可事项委托下放扩展至除济、青、烟外的其余13市,继续为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作出积极努力。

四是全面推广考古新模式。济南市率先实行考古前置“调查+勘探”的工作模式,划分文物分布区域等级、分类确定调查勘探方式,目前,德州、枣庄等市学习借鉴济南经验,取得明显成效;沂源经济开发区、兖州颜店新城区域性文物影响评估工作落地实施,通过开展一次考古即可解放一批土地。我厅将推动各市全面实行上述考古新模式,实现基本建设考古用时、经费“双下降”。

在人才培养方面,省教育厅提出意见如下:

一是不断提升考古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依托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引导山东大学重点建设考古学学科,重点支持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建设,累计投入建设经费7000余万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在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建设考古学、历史学、世界史等领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

二是不断提升考古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前,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置有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18所高校设置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25个考古相关本科专业,在校生7400余人。鼓励相关高校不断创新考古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打造“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依托各级教学科研平台,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考古发掘、考古实验室操作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田野实践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考古专业人才。

三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鼓励相关高校积极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考古方面的合作共建。曲阜师范大学与曲阜市文物局共建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习基地、文化遗产类国家公园研究基地,共同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助力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进一步扩大鲁国故城及鲁文化的影响力。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度将更加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将更加顺畅,人才队伍建设将更加完备,项目实施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最终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5月6日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