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文化馆在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大鲍岛组织民俗文艺演出 孙文丽 摄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今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传承岛城文脉,打造魅力历史名城,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青岛文化故事,培育青岛文化品牌,激发老城活力,打造魅力历史名城。
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市最近几年建立了“历史城区、文化街区、建筑单体”三级保护规划体系。在历史城区方面,在编制完成《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更新规划》的基础上,又组织编制了店招导则、公厕布局、交通停车、公园绿化等7个百姓重点关注领域的专项规划,科学指导街区和单体层面的规划编制。在文化街区方面,青岛完成劈柴院、四方路等10余个百姓关注度高的街区设计方案,对城市风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体修复。在单体项目方面,依据历史信息,恢复建筑原貌,按照保护建筑“一栋一策”原则,完成500余处建筑修缮方案编制。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确需保护的建筑,青岛市通过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开展加固维修,2022年完成保护修缮面积19.6万平方米,另有在建8万平方米,真正做到修旧如旧,提升老街区的整体环境。比如青岛市圣心修道院旧址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修复前,当地通过查阅历史照片、图纸,分析建筑的价值要素,先进行病害检测、钻石取样,之后对取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再进行原样恢复,确保历史因素不流失。
青岛市中山路两侧建筑延续了青岛城市风貌精髓,见证了百年城市发展史,是青岛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2022年,当地完成中山路两侧建筑外立面修缮共计15万平方米,恢复了老青岛的城市面貌,延续了城市文脉。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已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秉持对历史敬畏、为现在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理念,汇聚全市档案资源,成立文史档案部,采取用档案“活”文史、“活”老城的创新思路,提供系列化档案文史支撑,深度赋能城市更新建设。
当地协调青岛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和市房产档案馆,实现“三馆联动”,汇聚整合全市档案资源,紧贴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节奏,及时为修缮项目提供权威、全面的原始档案资料支撑。全年共为122栋重点历史风貌建筑、20余条道路修缮查阅提供所需各类档案资料、建筑图纸5000余件。范围涉及大鲍岛街区、馆陶路街区等重要路段的历史风貌建筑,内容涵盖房屋信息、工程设计图纸、历史加盖修缮及部分房主或商铺等关键性的历史信息,确保老建筑修缮有图可查,有据可依。
近年来,为丰富市民游客了解历史城区的途径,青岛市策划布展市南区中山路城市记忆馆和市北区里院展览馆,运用虚拟现实、艺术营造和创意视觉科技元素,成为老城区的“网红”打卡地,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同时,青岛还组织专家召开里院文化专题研讨会,收集整理城区、街道、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
保护性更新是为了更好地将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相融合。2018年以来,青岛市着力丰富产业业态,推动建筑保护修缮与业态植入有机融合,合理规划历史街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优化、业态新颖的区域产业体系。在保护更新的同时开展业态落地,同步做好管理运营前瞻性探索和研究。目前,宁阳路银鱼巷、济宁支路、海泊路、高密路已顺利开街,青啤1903、荷田水铺、南枝小馆等“网红”店铺相继开业运营。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