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唯一获批建设的实体性新区,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独特,既有百年黄河铁路大桥、扁鹊墓、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等重点文保单位,也有德兰柳编、前街舞龙等非遗保护项目。为全方位推动黄河文化的转化与传播,近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策划开展了“黄河文化季”系列活动,围绕5个篇章,实施五大工程,开展10余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招”,创新形式讲好“黄河故事”,致力打造泉城黄河文化“新高地”。
用戏剧小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用曲艺小调抒发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用歌曲舞蹈讴歌党、讴歌祖国……近日落下帷幕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精品演出入基层”,既是一场艺术的盛宴,也是一场人民的盛会。在2022年的“黄河文化季”中,25场精品演出、100场消夏晚会热闹了起步区的大街小巷,一出出“叫得响”的优秀节目从大剧院搬到百姓“家门口”,艺术家也从华丽的舞台走到了百姓的身边。特别是由济南市属文艺院团带来的精品演出,汇集了京剧、吕剧、儿童剧等多种经典好剧,一个个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节目,用生动的文艺形式讲述着新时代黄河故事。作为起步区文化惠民重点工作,“精品演出入基层”活动,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政府买单、群众点单、剧团唱戏的形式,唱响了惠及城乡的连台好戏,极大丰富了基层文化供给。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在“黄河文化季”活动中,启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挖掘450平方公里的未来希望之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分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背景和基础条件,确定战略思路、目标任务、空间布局,以规划引领、高位统筹为全面步入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要在传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依法完善文物“四有”工作,为6处区级文保单位设置保护标志,编制《起步区文物保护手册》,编制文物保护项目计划书,实施省级文保单位扁鹊墓抢险加固工程,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实施传统舞蹈活力再现工程、市级非遗传承人公开招聘学员工程,开展乡村采风系列活动,编制《起步区历史文化资源名录集》,形成市级非遗项目专题调研报告,着力打造一批有温度、传得开的非遗作品,让非遗传承更具活力。
从乡村到城市,从平房到楼房。自2019年起,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308个村(居)已拆迁101个,“高标准”的安置房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随着新城建设逐渐成形起势,传统的乡村和乡村生活正在逐渐消失。如何才能安放祖辈的乡村记忆、寄托美丽乡愁?
为此,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黄河文化季”启动乡村记忆工程。通过拍摄乡村影像、记录口述历史、编纂村史、建设历史文化展览馆等方式,构建多层次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村记忆。目前,起步区已完成近200个村的影像拍摄工作,传统的村庄点缀着五彩斑斓的笑脸,热闹的“大集”铺展着最淳朴的民情,相机镜头缓缓诉说着乡村物语,描绘着城市少有的祥和、安静。相机记录着村庄静态的美感,“口述历史”则通过亲历者的诠释,完整地捕捉乡村记忆和细节信息,抒发着叙述者动态的情感变化。在前期采访、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开设《口述历史》专栏,已陆续发布多期内容。同时,启动特色村村史编纂工作,通过系统编辑推出系列丛书,让“乡愁”被老一辈看得见、摸得着,也让年青一代忆苦思甜、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