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淄博市召开全市文物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2年文物工作成绩和经验,系统谋划2023年文物工作重点任务,推进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对2022年淄博市文物工作十个方面主要成绩进行了回顾。队伍建设方面,新成立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淄川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落实71人。文物保护方面,临淄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示范区。稷下学宫遗址基本确定。赵家徐姚遗址发现约1.32万年前的人类遗址,南马坊战国大墓是目前山东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两处发现均具备冲击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实力。高青县陈庄遗址考古公园通过了省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审。执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方面,2022年申报328个工程建设考古前置项目,勘探面积2122万平方米,出具供地意见书146份,涉及地块237个。沂源作为全省文物区域评估率先试点,通过实行文物区域评估,经济开发区13平方公里未建成区域勘探费用压缩至396万元,节约土地成本4000余万元。考古工作方面,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落户临淄,该基地顺利挂牌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山东分库。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各区县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博山区、淄川区作为博物馆大县,区内博物馆总数分别达到了13家、11家,全市博物馆备案数量达74家。文旅融合持续深化方面,以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颜神古镇、马鞍山抗日遗址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博场馆、文保单位、革命旧址、古镇古村成为全市热门旅游目的地。淄博市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达到100处,免费开放博物馆70家,14家博物馆被评为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年均接待观众游客360余万人次。文物宣传展示方面,积极搭建遗址遗迹、文化公园、博物馆、城市街景小品雕塑等,形成物质载体体系,丰富齐文化展示宣传推介的载体。塑造齐文化节、中华文明·齐文化论坛等节会品牌,打造彰显淄博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性符号。成功举办“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我市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持续加强博物馆能力建设方面,淄博市博物总馆入选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山东百年课本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淄博傅山自然地质博物馆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教师实践教育基地”;淄川博物馆入选第三批山东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市博物馆能力建设显著增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方面,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有序推进。持续推进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展示工作。加强革命文物征集保护、研究利用。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文物安全和执法方面,2022年以来,淄博市开展文物执法检查1594次,出动人员3304人(次),巡查文保单位1651家(处),其中国保22处 、省保140处、市县保890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559家(处),有力保障了文物安全。
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明确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会议明确“2023年文物工作二十项重点任务”。其中底线任务2项:持续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加强文物执法巡查。创新亮点工作8项:开展淄博市文物区域分级评估工作,搭建文物智慧化监管平台,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做好重点项目考古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做好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做好文博工作宣传展示,用好文物阵地讲好文物故事。打基础工作10项:推动文物保护联动机制落地落实,积极推动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制定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五年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齐故城“申遗”,开展文博人才培育培养,做好博物馆运行评估和文物定级,规范馆藏文物登记管理,开展文物行业大培训大比武大提升行动,落实革命文物保护行动,推进革命文物展示利用。
会议指出要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管理,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形成合力,坚持文物工作“一盘棋”,加强沟通协调。要坚持有解思维,立足解决实际问题。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聚力文旅融合发展,将旅游、研学、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和文物保护相结合。要注重宣传总结,不断扩大文物工作影响力,打响文旅品牌。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