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莱芜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导向,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以“小”见“大”,依托其独特优势,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莱芜区“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受到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表扬、莱芜区杨庄镇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山歌糊香花生油和东大传统服饰非遗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莱芜锡雕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非遗+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被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员交流》刊物采用。
一、“非遗工坊+助农增收”, 跑出致富奔康“加速度”。依托非遗优势项目,扶持发展非遗工坊,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实在的经济效益,达到助农增收效果。一是夯实制度建设。建立济南市莱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小组,出台《济南市莱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关于推荐市级非遗工坊项目库的通知》相关要求,根据非遗项目分布和扶持工作进展情况,对莱芜区重点非遗项目进行评审认定,公布莱芜区第一批区级非遗工坊11处。二是提供就业岗位。指导山歌糊香花生油非遗工坊、齐鲁干烘茶工坊等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非遗工坊整理出播种、采摘、深加工等适合灵活就业的工作岗位500余个,优先吸纳工坊周边村民、低收入家庭及农村妇女就业,并为残障人士提供岗位。三是灵活经营方式。非遗工坊组织村民以协议价格、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企业和村民互利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歌糊香花生油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遗项目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通过与当地及周边5000多家农户合作,签订劳动合同,以保护价收购花生,每斤花生良种为农户补贴1.5元以上。同时,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开展非遗衍生品销售,对残疾人额外给予销售政策扶持,根据残疾人电商的销售额,给予2%的利益返点。
二、“文化遗产+旅游经济”,打出文旅融合“组合拳”。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历史性、独特性,开发潜在旅游价值,打造旅游吸引物,发展非遗主题的文化旅游新项目和新场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一是扩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坚持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为前提、区域性整体保护为重点、传播普及为关键、活化利用为动力,依托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打造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山歌文化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鹁鸽楼院耕民宿是省内首个以非遗为核心主线的主题民宿,将燕子石、木版年画、剪纸等6个非遗项目作为院落主题,把非遗魅力融入住宿服务中,丰富游客体验,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民宿预定火爆,一房难求,创造综合收入5万余元。二是打造非遗研学新课堂。通过深挖文旅研学资源,支持鼓励各级非遗项目参与融非遗、旅游、教育于一体的非遗研学游开发,策划推出“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莱芜锡雕——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多福砚制作技艺——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陈家糕点制作技艺”两条非遗特色研学路线,构建“点、线、面”灵活性强、选择性多的研学游格局。协调花园学校、陈毅中学等12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及研学活动。2023年1-11月,共计开展非遗进校园490次,1071课时;研学活动233次,1.1万名学生参与其中。三是提供非遗展示新平台。结合季节和热度,开展“非遗进景区”主题活动20余次,莱芜梆子等传统剧种先后在卧云铺文化旅游景区、房干生态旅游区等15个景区唱响。积极引导非遗项目参加文旅博览会、2023济南·莱芜文旅康养节、非遗购物节等各类特色节会38场,开展“中秋之夜——非遗零距离”“玩转非遗 乐享唐风”非遗游园会主题活动,非遗搭台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点亮城市烟火气。
三、“深挖潜能+做强产业”,焕发传统文化“新动能”。加强非遗保护体系建设,鼓励传承人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发展思路,挖掘非遗产品附加值,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推动非遗技艺向非遗产业转化。一是构建四级保护传承体系。深入各街镇,对非遗项目、资源线索及各类民俗活动开展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加大申报认定力度,2022年以来累计争取到各级非遗扶持奖励资金286.5万元,用以补助6个非遗项目,支持59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建起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省级24项、市级160项、区级10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12人、市级93人、区级6人。二是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围绕文化“两创”,以非遗项目为载体,深度融合非遗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技术工艺,提高文创产品价值,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培育出锡雕、山歌、泰顺斋、齐鲁干烘等一大批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90余个,年产值5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在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上展现出了独特优势。三是提高非遗品牌知名度。整合非遗资源,连接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放大优势条件,形成发展合力,推动非遗产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口镇南肠是莱芜区传统地方名吃,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积极促进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保护为抓手,引导下水河村吸纳、整合“小、弱、贫”的手工作坊,化零为整,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创造、加工能力,解决大量本地人口就业,打造出“南肠加工第一村”的非遗产业振兴名片。四是培养非遗新生代人才。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及传承人培养工作,针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等现实问题,完善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抓好“传帮带”,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老中青人才梯队,培养后继人才。引导扶持“95后”传承人李硕创新发展“酸浆豆腐制作技艺”,通过“公司+合作社+作坊”的模式,发展合作豆腐坊40余家,城区合作供应超市1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近万人受益,典型做法被中央电视台cctv-1晚间新闻长达4分钟专题报道,“酸浆豆腐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