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安市泰山区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提升宜居品质为重点,坚持“保护优先、稳中求进”原则,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城市结构,探索出一条城市更新的“泰山路径”。2022年,全区城市更新投入占GDP比重达46%,老旧小区改造总投资13.05亿元。
激活“老城”文化,重塑城市场景
一是修旧如旧重现风韵。按照“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原则下足绣花功夫,传承老城千年历史文化风韵。比如,岱庙区域作为古城空间和帝王封禅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征收周边区域房产379处10.68万平方米,清退租赁户355户,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突出问题。二是推陈出新再添地标。采取“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循序渐进”模式,逐步实现历史城区的华丽转身。新建“万达·泰山1545”文旅街,以泰山著名景观为名,建设大观街、青未了、迎翠里、后石坞4个街区,让外地游客沉浸式体验泰城文化风情。三是传承保护共享成果。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系列活动,打造2处非遗工坊,推动“泰山皮影”“徐家庄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开设工作室,厚植非遗发展环境。引进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项目,以数字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建成规模30PB的光磁一体化数据中心,落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总库”“中华传统文化大数据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完成5亿字古籍数字化整理和8000多幅古图文导入。
传承“地名”符号,守好历史文脉
积极探索“地名+文旅”模式,讲好地名文化故事,让广大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摸清地名家底。全面摸排泰城地名故事,邀请专家学者实地寻访、踏勘考证,编著《泰山文化历程》《泰山区地名志》等地名文化成果。将地名管理、地名摸排纳入网格员日常工作,开展“访地名、寻故事、忆乡愁”主题活动, 收集地名信息2500余条、图片100余幅。二是撰写地名故事。 定期开展“恢复泰城记忆,再现古城风韵”主题书画展,组织书画爱好者创作各类作品500余幅。收集整理地名故事300余个,编撰《地名故事汇》,并通过故事讲述、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地名故事在群众中传颂,让地名文化深入人心。三是打造地名街区。选取仰圣街、后营街、运粮街等百年历史老街、打造自然实体、古街老巷、红色地名、山城风韵、城市记忆五大地名文化片区,让老百姓在游老街中既观其景、又忆其史。
擦亮“山城”底色,提升城市品质
借助北依泰山、南临汶河的独特地缘和文化资源优势,秉承“保护优先、文旅融合、特色发展”理念,绘就“山水一体”美丽画卷。一是坚持护山有“道”。为进一步保护泰山石,恢复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泰山全域关闭取缔泰山石交易市场,核查整治460余家电商销售平台,将90家物流企业纳入监控范围,彻底斩断交易链条。二是坚持依山观水。规划“一区两带”旅游发展布局,建设高端民宿集聚区,打造以曳尾园、麓垚山居为代表的高端民宿集群;建设乡村旅游延绵带,打造路畅、村美、茶香、果甜的35.8公里休闲旅游观光公路;建设沿汶河生态休闲观光带,大力发展自驾游、 研学游,推进山水城、农文旅融合发展。三是坚持傍山而居。用好泰山“金字招牌”,打造“康养泰山”品牌,加快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快速推进泰山医疗科技产业园等健康产业项目,建成运营康养小镇、泰山国际颐养城等养老养生基地,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建成广大老年人群的“温馨之家”。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