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烟台市主动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着力培优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队伍,创新非遗手造发展,擦亮非遗形象品牌,深度赋能非遗高质量发展,丰富文旅优质供给,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第一,坚持强基固本,抓牢“队伍”定盘星,开辟非遗工作新篇章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夯实工作保障。今年3月,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各区市文旅部门也加强了非遗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全市15个区市全部在“三定方案”中明确了非遗工作职能,12个行政区文旅主管部门全部设立了非遗主管科室,一半以上行政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总量和占比均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优化制度建设,增强政策动力。烟台在省内率先制发《烟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烟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实施细则》两项非遗政策,完成了对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全覆盖评估,并对评估合格的传承人予以每人3000元传承补助,有效保障了传承人的权益。
三是强化评先树优,激发传承活力。启动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工作,选出73位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做好省级非遗传承人推荐工作,全市有16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全市省、市级传承人数量分别达到了58人和275人,正“金字塔”传承人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抓牢“手造”牛鼻子,实现非遗工作新突破
一是系统打造展示体系。着力打造提升的“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于今年2月免费开放,成为烟台新晋“网红”打卡点,并成功入选首批20个“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依托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龙口市、莱阳市、牟平区、蓬莱区、栖霞市陆续建成开放手造综合展示体验中心,构建了区市联动的“1+N”非遗展示平台体系。
二是积极建设非遗工坊。在实现了市县两级“非遗工坊”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各非遗工坊向集生产加工、宣传展示、传承创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化发展基地转型。目前,烟台莱州利富草辫非遗工坊、福山大面非遗工坊等4家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名单,数量居全省前列。
三是持续探索非遗文创。推进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再挖掘”与“再创作”,发挥市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主阵地作用,推进全市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6月烟台作为全省三个地市之一,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办了“八仙带你看烟台”非遗文创展览,在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庆祝活动中,彰显了烟台非遗文创的独特魅力。建立高校+企业+传承人“三位一体”合作矩阵,烟台市先后与山东工艺美院、杭州青壹坊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院所、文创公司,进行对接交流,将加快实现非遗文创开发创新性、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品牌引领,抓牢“活动”突破口,展示非遗工作新形象
一是打响民俗牌。年初以非遗为主题的“游山海仙境 赏人间烟火”2023年元宵民俗文化灯会活动成功举办,活动采取中心城区带动,区市联动,各文化街区、景区、场馆互动的新形式,拉开了全市全年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的序幕,让广大市民群众沉浸式体验烟台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是吹响品牌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烟台非遗生活节两项活动品牌进一步擦亮。6月,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活动举办,全市以市中心毓璜顶公园活动为主场、五区8项重点活动联动,集中开展四大系列、200余项展演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全市上下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成果。9月,2023烟台非遗美食生活节活动举办,推出了全市首个非遗数字形象代言人,先后组织60余家非遗文创和美食项目参加,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带动文旅消费近百万元。
三是奏响融合弦。优秀非遗项目高调高频亮相全市重大活动,以非遗为媒,推动文旅与商务、体育、农业等融合发展。在“参”入烟台,拥“鲍”大海“2023山东夏日消费季”启动仪式上,主打非遗项目的烟台文旅展区精彩亮相,郑德雁市长通过央视的直播镜头,向全国人民介绍了烟台剪纸、古法黄金冶炼等非遗项目。在烟台马拉松的终点,50项非遗项目参与的“秋季黄河大集”活动,是推进文旅体融合的生动实践。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