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高新区以“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方式,创新打造“四个集聚”工程,擦亮文化惠民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动能。今年以来,培训带动2000余人就业创业,带动文化创收近1000万元,受惠群众近10万余人次。
一、集聚展示,“2+X”助力百姓欢乐不停。以“为群众送舞台”和“群众自导自演”两种模式为基础搭建出“村晚”“消夏”“农歌会”“歌手大赛”“青歌赛”等多个文化活动品牌,做到文艺类型不重样、演出活动不停歇,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新期待。截至目前,为辖区106个自然村(社区)搭建“村晚”“消夏”舞台演出2000余场,举办“农歌会”“歌手大赛”290余场、“青歌赛”演出120余场,开展线上点赞投票量突破100万人次。
二、集聚特色,盘活传统文化新“IP”。通过项目扶持、渠道疏通等完善传统文化项目,壮大人才队伍。目前全区共有秧歌、舞狮、舞龙、锣鼓、特技杂耍、武术等传统文化队伍30余支,建设非遗工坊2处,打造手造特色乡村3个,认定非遗传承人20余名。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强化非遗培训,丰富非遗创收业态。高新区非遗武术项目、老年艺术团、舞蹈家协会、声乐协会等20余支文化文艺队伍陆续出现在省、市级舞台之上,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三、集聚人才,构建文化发展“3个1”格局。积极建设村级文艺队伍,强化基层文化队伍素质,组建了全市第一支文化管理员队伍,通过选拔村级文化辅导员,带动各村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各类文艺队伍160余支,实现村级文化文艺队伍遍地开花,构建起“一村有一个管理员”“一村有一支队伍”“一支队伍有一特色”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
四、集聚新风,“双轮”驱动文明底蕴。弘扬传播正能量,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依托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作发放宣传展板和宣传手册80000余份,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次,惠及基层群众5万余人,组织开展文明评比活动50余场,涌现出“文明家庭”700余个,“好婆婆好儿媳”“高新区好人”等160人次。另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等主题,创作了《农村好》《同龄人》《红色挎包展风采》等10余篇具有鲜明主题的文艺作品。其中,《红色挎包展风采》在山东省“理响中国”宣讲中名列前茅。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