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济南市夯实1145非遗工作体系 全面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

发布时间: 2023-10-20 09:55 点击次数: 来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近年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发挥中国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溢出带动效应,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制度机制,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工程,提升非遗传承传播水平,实现了非遗保护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工作常态化,让非遗在泉城大地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目前,济南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3项、省级108项、市级450项、区级96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省级40人、市级210人、区级427人,建有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2个国家级非遗曲艺书场试点,中国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并成功举办6届,还连续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全国非遗工作会等全国性活动,荣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等多项殊荣,13个区县(功能区)入选2021年“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值TOP100名单,2022年、2023年“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通报表扬。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摸索出了以非遗名城建设为目标的1145工作体系,发挥“一导向三效应”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出台一个意见,建立目标导向

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强化济南非遗名城建设目标,建立市政府非遗名城建设督导机制,建立非遗联席会议制度,成立10个非遗行业社会组织,发挥1+3+N非遗工作队伍体系作用,加强市县区联动、各部门统筹推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用好一个平台,形成洼地效应

经过多年培育,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六届,已渐渐走进全国人民心中,已成为大众的节日、非遗界的盛典,每届聚焦一个主题,成为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宣传非遗保护理念、引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它的永久落户,塑造了济南这座非遗城市,表现为三高一多现象,一是市民对非遗的认可度高,二是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高,三是社会机构的参与度高,四是群众自发性非遗活动多。中国非遗博览会这一全国性平台,加之济南非遗保护机制健全、氛围浓厚等城市基因,造就了非遗项目向济南集聚的优势,形成了洼地效应,吸引一批长期来济参展、落户的非遗项目。

三、做活四项机制,打造长板效应

非遗与教育融合、非遗在社区、曲山艺海城市品牌重塑、传统工艺振兴4项工作在济南起步早,并持续推进,已建立起制度、资金、措施等体系化工作机制,成为济南市非遗保护的优势。一是不断深化非遗学校教育成果。2017年与市教育局联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给予传承人授课补助,通过签订教学协议、编制非遗教材、提供非遗教学点单式服务等,形成一校一项、一校一特色非遗教育格局,培育了大批“泉城非遗娃”。二是大力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在社区,这一做法充分挖掘了非遗的社区属性,是落实联合国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重要举措,济南市呈现出社区与传承人共建、群众共享的学非遗、传非遗自发性蓬勃发展局面。早在2018年,我市命名15所非遗示范社区。市中区被列为“非遗在社区”省级试点,制定“非遗在社区”传统文化服务菜单,结合社区建设优势,制定特色服务制度。今年命名一批“非遗社区学堂”,通过建设社区非遗传习所,筹建社区非遗名家工作室,组织社区居民非遗技能提升等举措,推动开展“非遗在社区”“非遗主题社区”“一社区一非遗”等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三是重塑济南“曲山艺海”城市文化认同感。制定出台了《济南市建设“曲山艺海”大码头实施意见》,承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重点培育非遗曲艺书场10余家。牵头国内12家曲艺团体,成立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整合4家戏曲曲艺院团成立戏曲曲艺中心,培育繁荣“曲山艺海”主力军。四是大力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自2017年起,设立传统工艺振兴市级项目库,对入库项目给予连续2年扶持资金20万元,26个项目列入市级项目库。另外,还扶持发展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54家非遗工坊等,打造非遗技艺品牌。

四、实施五个计划,强化系统效应

今年,济南市分阶段实施非遗名城建设“一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即办好一个博览会,打造“泉润非遗”十大传播活动,培育百名“泉城非遗人”,建设千个“泉城非遗坊”,命名万名“泉城非遗娃”,创新推动非遗活动平台化、非遗场所网络化、人才队伍扁平化,建立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非遗名城建设系统。目前,非遗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非遗名城系统构建得以强化,效应逐渐被放大。

下一步,济南市将顺应时代潮流,呼应群众所需,积极推进非遗现代化、数字化。一是加快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非遗数字化内容生产、传播和交易。二是促进非遗项目规模化发展,引导非遗项目经营向规模化、合伙制方向发展。三是推动非遗人才培养学科化,建立起不同层次的非遗教育学科体系,培育年轻化、知识化传承人。四是支持非遗创意设计发展,培育传承人成为非遗创意设计主力军,加快非遗迈入新时代步伐。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