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潍坊:聚焦“山东手造”品牌建设 非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2-08-05 15:14 点击次数: 来源: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文旅信息员

潍坊市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厚,拥有市级以上工艺类非遗项目204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公布的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近年来,潍坊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山东手造”品牌建设,以非遗力量助力乡村启智、赋能、铸魂、兴业,形成了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全市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个,年产值200多亿元。建成非遗传习所315个、城镇扶贫就业工坊200多个、乡村手工艺合作社100多个,风筝、年画、核雕、泥塑、嵌银漆器等手造类项目成为乡村新业态,解决农村就业10万余人。

一是发挥新乡贤带头作用,把“潍坊好手艺”做起来、销出去。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己之长反哺社会,为乡村启智扶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高密市注沟镇曹疃村民间工艺大师禚元兴,发挥柳编工艺就地取材、能耗低、环保无污染、附加值高、收益多的特点,在家乡组织六十多名农民搞柳编生产,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生产八十多万件,实现交易额三百多万元。寒亭区张家院庄村风筝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通过风筝传习工坊授艺带徒20多人,带动村民风筝产业年创收200多万元。安丘市刺绣传承人马玉卿,组织乡镇社区闲散妇女学习扒绣技术,通过外贸渠道每年创收数十万元。临朐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岳清带动村民从事手工箅子生产,年加工产品两万余件,销售额达30余万元,为30名残疾人、留守妇女和10个困难家庭摘掉了贫困帽子。

二是开辟新农村文化旅游,让“潍坊好手艺”火起来、美下去。乡村文化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让手工艺人成为景点,使产品有了用武之地。寒亭杨家埠村大力发展年画风筝旅游,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民间艺术品销售收入2亿多元。高密市姜庄和聂家庄是扑灰年画和泥叫虎的原发地,当地政府筹建了民间艺术博览园和民间艺术研修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沉浸式旅游体验,与山东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十多所艺术院校合作建立了研修计划和游学课堂。临朐县冶源镇北杨善剪纸传习所负责人史成友,带领村民成立村级剪纸协会,投资160万元建设剪纸艺术馆,打造剪纸年画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者2万余人次,剪纸作品年创收10万余元,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剪纸村、潍坊市旅游示范村。

三是搭建多元化传播平台,让“潍坊好手艺”响起来、传出去。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与59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推动实施“潍坊好手艺”世界行推广计划;通过风筝会、文展会等大型节会与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通手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潍坊手造博物馆、十笏园非遗空间、南屯小镇非遗园、东上虞红炉文化馆、潍坊非遗特色美食街等传播设施,推动手造文化社区化、平台化发展。通过印象商城、美非遗商城等数字化多媒体传播渠道,多元推动潍坊手造产品全球化推广销售。目前,全市仅风筝产业一项年产值就达20多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国外市场份额的65%。红木嵌银漆器、年画、红丝砚等年收入均过亿元,核雕、丝绸、泥塑、布艺、草柳编等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和经济增长点。

四是瞄准乡村发展新动能,使“潍坊好手艺”强起来、壮下去。非遗与产业亲密接触,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使乡村产业发展更有能力。坊子区王家庄子全力打造“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发展风筝企业60多家、就业村民2000多人,年产风筝9000万支,年产值达2.8亿元。诸城市桃林镇发展“高、精、尖”茶园3万余亩,专业种植村达37个,年产茶叶1500万斤,收入超过9亿元。“丝绸之乡”柳疃镇通过建设“丝路绸语”文创园、柳疃丝绸博物馆和举办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等活动,弘扬丝绸文化,推进丝绸产品创新,“青云染”丝绸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隆盛糕点”、“恒盛斋糕点”等一批传统老字号成为热销食品品牌,受到广大民众青睐。崔字牌小磨香油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组建了近3万个分销网点和代理商营销网络,实现产值近6亿元,吸纳周边乡村160多人就工,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焦点企业。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