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坚持文旅融合主线,深耕莫言文学和红高粱文化资源,聚力激活文旅IP,构建文旅产业新格局,蓄积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让广大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受益感、幸福感。
聚焦文旅IP项目建设,提升龙头带动力
一是建强龙头项目。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依托独特文化资源,规划投资92亿元建设红高粱小镇、五龙河文旅康养综合体、青农湾文化园、泥塑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分别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省重大项目和高密科学发展观摩项目。目前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红高粱小镇完成投资8.5亿元,获评省特色小镇、省级研学教育基地、省十佳乡村旅游目的地。二是探索联动共建。推广“党建融合+”方式,红高粱集团与市联社、文旅局、东北乡社区、姜庄镇实施党建共建,合力推进红高粱小镇、泥塑产业园建设。成立五龙河农文旅党建共同体,串联五龙河沿岸8个村与交运文化产业公司构建“党建+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体系。三是强化辐射发展。依托重点文旅项目,统筹考虑周边乡村环境美化和生产生活,通过“大手牵小手”“项目连村庄”方式,辐射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松兴屯农文旅产业园,实施区域旅游规划,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经济效应辐射10多个村庄,项目优势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聚焦文旅IP融合发展,提升业态吸引力
一是创新沉浸式融合。按照时时皆风景、处处皆文化的建设理念,在红高粱影视城等景点,推广打造沉浸演艺。以讲好高密“文学故事、民俗故事、当地故事”为特色主题,采取“专业演员+民间艺人+当地居民”的演艺团队模式,推动实景演艺常驻景点景区,以特色场景体验业态为景区“留人”,为参与演出的农民群众“留钱”。《高粱红了》被誉为省内首台大型室内沉浸式演艺剧。二是推动功能性融合。积极探索高密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途径,推动文旅IP产业发展。莫言文学馆及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嵌入旅游内容、引进旅行社服务。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每年举办小麦文化节、非遗艺术节、梨花节等乡村特色节会,以大众节会激发乡村文旅产业活力、扩大群众收入来源。三是实现链条化融合。以“莫言文学、红高粱文化”为文核,串“链”相关产业项目,推出莫言文学游、胶河文脉游、乡村生态有、非遗产业游等6条精品旅游产业路线。评选“高密好礼”旅游商品,培育起文学类、工艺类、食品类、饰品类、生活类等5个系列210多种文创产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销售企业12家,在景点景区、酒店商超、高速服务区等设立20多个专区、专厅和专柜,深受游客青睐和欢迎。
聚焦文旅IP品牌再造,提升产业辐射力
一是借势专家再塑品牌。发挥中科院匡廷云院士团队优势,辐射带动种植超甜高粱4500多亩,开发了高粱茶、高粱面条、高粱拤饼、高粱粽子等系列美食,研发国内首款高粱原料啤酒,并批量生产上市,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依托泥塑合作社、企业,引进清华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团队,开发提升泥塑叫虎产业,去年完成销售40万个,实现收入5000万元。二是深化营销广推品牌。坚持以矩阵推介文旅IP产业,去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省级的近10次文旅会展活动中展示宣传,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文旅频道黄金时段滚动播放红高粱小镇景区短视频,在高密电视台设立文旅板块,对全市各景点景区、企业开展了近百次宣传报道,有力提高了我市文旅IP产业的辨识度、美誉度。三是连接群众共享品牌。探索企业+社区+农民、合作社+农民等形式,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文旅产业,共享产业品牌红利。红高粱小镇主动融入景区、社区联建,形成“资源共享、空间共享、功能共享”融合发展路径,为周边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区域内超4000人间接就业。搭建“柴沟中草药联合社”平台,举办中草药文化节激活乡村IP,打造联社联农民的特色旅游产业,帮助2500多名农民蹚出致富增收路。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