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完成人:李 铭 郭俊峰 房 振 刘丽丽 何 利 刘秀玲 邢 琪
一、项目概况
考古发掘是地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工作中将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实践,在实践性、创新性、示范性和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践性
针对考古发掘后不同遗迹的复杂程度以及现实保护条件,济南考古人量身制定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主要措施有原址保护、展示性保护、搬迁保护、恢复性保护、三维动画建模等。主要实践意义有:为古建筑修缮、古建筑基址展示提供历史依据,最大程度尊重历史原貌;解决以往发掘后考古遗迹消失的难题,使越来越多的考古遗迹得以保下来、用起来;解决了不同条件下考古遗迹保护的难题,多种针对性措施为不同类型考古遗迹的保护提供了借鉴;考古发掘助力泉城申遗,推动了遗产保护;三维建模的资料提取方式最大程度保存遗址的信息资料。
(二)创新性
一是考古发掘融入古建筑类基址设计、修缮、展示的各个环节;二是运用考古发掘推动墓葬的保护利用,树立了遗产保护的标杆;三是提出并实施用考古发掘手段去寻找泉城申遗的相关因素,推动泉城申遗;四是对重要墓葬进行三维重建,成为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
(三)示范性
一是通过考古发掘,济南市保留下的考古遗迹已达20余处,成为省内保留考古遗迹最多的城市;二是精准型保护方式为省内外同类考古遗迹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借鉴,成为保护利用的“活”字典;三是这些保护下来的遗产点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生动诉说着过去,深刻影响着当下和将来,其中古城内的遗产每年迎接数以千万人的参观,社会效益无可限量;四是泉城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泉城申遗已列入国务院申遗后备名单。
(四)应用情况
西城墙、钟楼台基、三官庙汉墓等20余处考古遗产得到保护利用,而且得到永久保护、展示、利用的遗产越来越多,它们携手走进博物馆、融入景区、接入企业文化,登上媒体、亲近大众,充分发挥着文化遗产以史育人的作用,丰富了济南历史内涵,活化了济南历史场景。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保护与展示形成了良性循环,丰富着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
二、项目实施背景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2020年9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将以考古发掘为基础的考古研究、成果阐释和遗产保护提升到了新高度。
济南考古资源丰富,在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济南占据八处。然而,考古发掘是不可逆的操作,绝大多数发掘完成后考古遗迹不再保留,很多抢救性发掘的完成也就意味着考古遗迹的彻底消失。面对考古发掘完成后遗迹消失的难题,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反复实践,提出将“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去”的理念,并切实贯彻到实践工作中,找到了一条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的新路。
三、总体目标
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其发现的偶然性和自身特殊性,保护难度较大,但却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把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保护好,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考古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沉淀是济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实践”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其预期目标是让发掘出来的文化遗产“保下来”“活起来”,达到永久保护、传承利用的目的。通过考古发掘使古建筑修缮更加尊重原有的设计,更接近历史真实,呈现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通过考古发掘展现古代墓葬的结构特点,挖掘遗产历史内涵,为保护利用创造条件;为丰富济南历史内涵,展示济南历史脉络和文明的灿烂成就,提供物质基础;为泉城申遗寻找更多元素,更好实现文旅融合,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四、主要措施
在实践操作中,针对不同考古遗迹的复杂程度以及现实保护条件,济南市考古院针对性的制定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主要措施有原址保护、展示性保护、搬迁保护、恢复性保护、三维动画建模等。
1.原址保护。对暂时不具备展示条件的遗迹采取的保护措施,目的是先永久性保存下来,待具备条件后再进行展示利用。如2020年对章丘清源大街壁画墓的保护中,采用先清理浮土,再隔离保护壁画,继而对墓葬本体支护加固后用黄沙回填,并在上方设置绿化标识。这种保护措施为将来的利用展示提供了条件。
2.展示性保护。对具备展示条件的考古遗迹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先对文物本体加固,在不影响本体的情况下设计展示方式,对外进行展示,如2020年保护展示的高都司巷小学遗址和钟楼台基遗址等。目前,济阳三官庙汉墓已完成地下止水工程,顶部展示建筑正在施工中。济南东部高新区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工地内的宋代墓,创新性设计仿古观赏亭,既美观又能进入墓室参观,成为企业独特的文化景观。
3.搬迁保护。对完全不具备原址保护条件或者无法调整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况,通过对考古遗迹进行整体或分割搬迁,异地重建。济阳前刘村唐墓从水下整体抬升到地面以上,为永久的保存和最终展示创造了条件。郎茂山元代墓、东姚壁画墓、埠东村壁画墓则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编号拆除或分块切割,搬迁后异地重建。
4.恢复性保护。针对古建筑、古遗址恢复性保护展示的要求或者配合古建筑修缮,了解建筑原有布局开展的保护。历下区清代巡抚大堂清理并保护了其后堂遗址和发掘出数口泉池,开创了建筑遗址和名泉保护相结合的先例。神通寺是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发掘出山门、伽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基址,恢复了基本布局,为施工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推动了后期的展示设计。
5.三维动画建模。利用三维的方式呈现墓葬或遗址,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参观,最大程度的提取资料,是以上四种方式的补充。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走在发掘与保护的前沿,采用三维建模方式提取重要墓葬资料,先后在章丘东姚壁画墓、梁二战国墓、三官庙汉墓等使用了该项技术。
五、主要创新点
“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实践”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考古遗迹和历史遗产,是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方针的新探索,提升了济南乃至山东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主要创新措施有四点。
1.考古发掘融入古建筑类基址的设计、修缮、展示各个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多数古建筑基础深埋地下无从得知,不能真正达到修旧如旧。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发挥兼备地上文物修复与地下考古两项资质的优势,把考古发掘融入到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去,为古建筑设计修缮保护提供最直接的实证。在府学文庙修缮过程中,通过考古发掘第一次清理出大成门五开间的基址,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大成门只有三开间的认识;第一次发掘出双泮池,使济南府学文庙成为国内唯一的双泮池文庙;发掘出的御路、龟驼碑等也都成为展示的景点,这一举措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20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原钟楼柱础基础,明确钟楼柱网平面布局,为其恢复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实物依据。在兴国寺、兴福寺等的修缮保护中,也广泛推广使用考古发掘手段,使修缮保护后的古建筑更符合历史真实。历下区清代巡抚大堂修缮过程中,后殿遗址得以保护展示,开创了建筑遗址和名泉保护共同展示的先例;在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神通寺发掘出山门、伽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基址,恢复了基本布局,为施工设计方案和展示设计提供重要依据。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内涵的文化景点,增强了历史信度、延伸了历史轴线。由此,济南成为全省考古发掘与古建筑修缮完美结合最好、最多的城市。
2.把考古发掘和研究作为最终实现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采取的许多保护措施均为全省首次使用。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在工作中创新性打破惯例,规范发掘流程,科学研究发掘成果,提出发掘的亮点和保留的价值,积极呼吁、大力推动对遗产的保护。如经过学术研究提出,前刘唐墓是山东首次发现的双室唐代纪年墓、三官庙汉墓是山东省最大的双墓道汉画像石墓、清源大街元墓是济南罕见的元代壁画墓精品,对研究各时期墓葬制度和社会面貌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正是有了学术论证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才促使有关部门下决心永久保护这些遗产,解决了以往考古遗迹消失的窘境,使得越来越多的考古遗迹得以保下来、用起来。采取的措施也各有不同,对水面以下的济阳前刘唐墓整体抬升,创造了省内抬升墓葬保护的先例;济阳三官庙汉墓结构完整,画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2019年这里被确定为保护性对外展示;2020年,章丘清源大街精美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得以原址保护。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考古发掘从开始就融入到了墓葬的保护展示利用中去。
而对于不能原址保护的遗迹,则应保尽保,对考古遗迹进行整体或分割搬迁,异地重建。正因如此,郎茂山元代墓、东姚壁画墓、高新区埠村壁画墓等才得以完好保留;历城区梁二村发掘出的全国保存最好的西周木框架古井的迁移,创造了全国整体搬迁木制古井的先例。
3.用考古发掘手段去寻找泉城申遗的相关因素,推动泉城申遗。泉城申遗是济南乃至山东、全国的大事,用考古发掘手段寻找、印证泉城申遗文化因素,成为考古发掘参与泉城申遗创举。2020年,发掘高都司巷小学遗址展示了民居建筑对泉水的有效利用方式;西城墙遗址、百花洲遗址等相关泉水申遗因素都得以留存。考古发掘手段使得深藏地下的水道和泉池不断被发现。根据史料记载,2019年发掘出梯云溪多条水系,从此,补给文庙泮池的水道永久展示在市民面前;整理出版《天下泉城》一书,系统全面地展现古城范围内考古发掘中的泉水因素,为泉城申遗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论证。考古发掘的参与使得泉·城申遗遗产要素星罗棋布,使“泉城”这一称谓更有历史厚重感,为申遗作出重要贡献。
4.用三维建模方式保存发掘资料,最大程度保存遗址信息,成为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传统的相机、绘图等方式提取资料,观看的真实感不强。三维动画技术有立体性和真实性,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且易传播,为永久保存真实的发掘场景提供基础,成为传统考古学提取资料的重要补充。在梁二战国墓、东姚壁画墓、济阳三官庙、历城区赵家庄等项目的发掘中均采用三维展示、三维复原的新技术,创新的宣传展示手段更全面、更生动、更立体。
六、解决问题
1.为古建筑修缮、古建筑基址展示提供历史依据。在工作实践中,多数古建筑的基础布局深埋地下无从得知,不能真正达到修旧如旧。将考古方法运用到古建筑设计、修缮、展示中,更好地还原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2.解决了以往考古发掘后考古遗迹消失的难题,使得越来越多的考古遗迹得以保下来、用起来。以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配合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后,考古遗迹也随之消失。考古发掘围绕保护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考古遗迹和文化遗产能够保下来,构成了济南市野外发掘的一部实物历史。
3.解决了不同条件下考古遗迹保护的难题。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保护条件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的保护条件,有针对性的提出五种不同的保护方案,正是这种“一对一”的保护策略,使得考古遗迹以多种形式得到保护。
4.考古发掘助力泉城申遗,推动遗产保护。寻找并有效保护了泉城申遗的众多因素,使“泉城”这一称谓更有历史厚重感,为申遗作出考古人的贡献。
5.三维建模的资料提取方式,最大程度保存下文化遗产的影像立体感和真实性。这种方式成为传统考古学提取资料的重要补充,为永久保存真实的发掘场景提供了基础,成为文物保护数字化的重要内容。
七、应用推广
1.促进济南考古工作的提升,济南成为省内保留考古遗迹最多的城市。近年来,考古发掘融入遗产保护利用的项目已达20余项,济南成为省内考古遗迹保留最多的城市,越来越多的遗产正在被保护利用展示。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实施的保护项目均取得预期的效果,起到永久保护的作用,达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目的。有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项目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将来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这些文化遗产生动诉说着济南悠久的历史,也深刻影响着济南的当下和未来。
2.精准型保护方式为省内外同类考古遗迹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借鉴。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融入遗产保护的实践,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可搬迁的、不可搬迁的、分割搬迁的、原址保护的遗址和墓葬以及配合设计修缮展示的建筑基址均积累了丰富的保护经验,走在了前列,三维动画建模的使用也成为遗产保护的补充方式。2019年以来,先后有钟楼台基、西城墙、三官庙汉墓等成为保护和利用的样本。
3.考古发掘推动遗产保护利用的项目成为济南市民深入了解自己城市的基地。搬进博物馆的壁画、原址保护的遗址、整体搬迁的古墓等遗产每年迎来成千上万人的参观。随着对济南历史变迁和深厚文化底蕴了解的深入,很多观众纷纷表示更加热爱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这座城市。
4.考古发掘推动遗产保护利用的项目成为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展示,成为一条遗产保护利用的整体链条,使参观者提高了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许多市民表示希望在工程建设之前要进行考古,使更多的文物得到保护,体现了大众对依法保护文物的认可。
5.考古发掘融入遗产保护利用的项目成为文化交流、展示济南形象的名片和窗口。许多发掘项目已经名扬全国,济阳三官庙发掘过程中,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策划的专题片《水塘下的古墓》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曾一度以“济南发现大型水中汉墓”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达4790余万人次;2020年读书日活动期间,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网上解读三官庙,听众达20余万人次。
八、社会经济效益
1.众多考古遗迹得以保护利用。越来越多的不可移动文物走进博物馆,融入到景区、企业文化、泉城申遗的要素中,永久地保下来,每年迎接成千上万人参观,发挥了文化遗产以史育人的作用。如东姚壁画墓被搬迁到章丘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郎茂山路元代墓迁移到闵子骞墓园内。这些考古成果的保留,展示了济南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组成。分布在老城区的遗产如巡抚大堂后殿遗址、马市街梯云溪水系、大明湖钟楼台基、百花洲遗址、西城墙遗址、闵子骞墓园等等,每年迎接的参观人数更是数以千万计,社会效益不可限量。
2.考古遗迹的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往很多建设单位都把发现文物遗迹当作建设工程的负担,在发掘完成后急切进行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很多建设单位看到了保护利用的前景和保护的价值,主动要求保护遗产。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正在逐步消解,并形成互相促进的合力。
3.考古学逐渐成为认识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考古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一系列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也对遗产保护起到了较大推动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8集济南考古专题片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广泛地宣传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发掘研究、公众考古、保护与展示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4.泉城申遗工作有序推进。考古正式成为申遗要素,泉城申遗已列入国务院申遗后备名单。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将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实践,正在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个强大引擎,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奋力开拓。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