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五届项目展示>演艺创新篇

“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

发布时间: 2022- 06- 21 15: 53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完 成 人:马光舜 常 勇 毕金奎 朱雷声 吕凤琴

“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聚焦繁荣精品创作、夯实传承基础、拓宽传播途径、实施数字保护、聚力人才培养、推进剧种研究六个维度,创造性地解决了珍稀独有剧种在传承保护发展创新过程中,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薄弱、传承手段单一、历史资料散乱、受众人群萎缩等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的珍稀独有剧种传承创新的新途径、新经验,为新时期珍稀独有剧种传承发展,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永续传承的成熟路径。

一、项目概况

珍稀独有剧种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基层戏曲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打造的珍稀独有戏曲剧种保护传承的新途径、新模式。主要内容是繁荣精品创作、夯实传承基础、拓宽传播途径、实施数字保护、聚力人才培养、推进剧种研究六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该项目的实施创造性地解决了戏曲剧种和院团在传承保护、艺术创作等工作中,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薄弱、传承手段单一、历史资料散乱、受众人群萎缩等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珍稀独有地方戏的传承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目前,五音戏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良好效果。繁荣精品创作是剧种发展之本,该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度重视原创剧目创作,着力推动文艺创新,用一部部经典剧目和创新作品实现了五音戏的凤凰涅槃。五音戏的未来在孩子,基础在保护,重点在民间。该项目深入开展五音戏进校园等“五进”活动,进一步夯实了五音戏传承基础,激发了五音戏传承活力。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媒介的传播,通过建设鲜樱桃纪念馆、五音戏博物馆,以及举办五音戏艺术节、五音戏全国巡演等活动,让五音戏走出淄博,走向全国,唱响世界。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对五音戏进行记录、保护和传播意义重大。通过记录五音戏口述史、拍摄五音戏形象宣传片、拍摄五音戏戏曲微电影、拍摄五音戏音配像、建立五音戏数据库、开设五音戏多媒体宣传平台等手段,对五音戏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戏曲人才的培养是剧种永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五音戏表演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系列活动,以及一部部以年轻人担纲主演的大戏立于舞台,为年轻人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一大批优秀的五音戏人才薪火相传,脱颖而出。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剧种的研究,该项目高度重视五音戏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剧种本体研究,涌现了一批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科研成果。

二、项目实施背景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戏曲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次迎来了春天。

淄博是齐国故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戏曲资源丰富。在淄博享有盛誉、传承发展的五音戏是全国珍稀的独有剧种,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五音戏自诞生以来,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代艺人口耳相传,至今仍保存着传统剧目170多出,其中不乏《王小赶脚》《拐磨子》《彩楼记》等全国知名剧目。五音戏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特别是鲁中地区的戏曲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传承和发展五音戏为己任,积极探索和面对地方戏曲观众群体急剧萎缩,剧团活动日渐衰微,戏曲发展传承、保护日趋僵化,戏曲资源不断流失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普遍面临的症结和现状,逐步探索实施了“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通过对五音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音戏迎来了良性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地方戏传承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三、总体目标

一是以五音戏为样本,构建五音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使五音戏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从而进一步推动五音戏的发展创新。由此,推而广之,逐步探索、完善、创新珍稀独有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的新模式。二是推动五音戏艺术创作,努力创作更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建设发展成就的优秀作品。三是通过五音戏人才培养、五音戏进校园、建设五音戏博物馆等途径,加大五音戏的传承普及力度,夯实传承基础。四是通过跨界融合等形式,进一步拓宽五音戏传承途径、丰富传播手段,从而扩大五音戏的受众面,进一步拓宽五音戏传播途径。五是实施五音戏资料管理数字化,更好地整理、保护和利用好五音戏的历史资料。六是加强五音戏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五音戏艺术人才队伍。七是加强五音戏艺术理论研究,为推动五音戏更快地前进、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四、主要措施

(一)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狠抓艺术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多年来,五音戏艺术创作工作始终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近年创作演出的新版《云翠仙》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五音戏《紫凤》《英雄铁山》《回》分别入选2015年度、2016年、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五音戏《源泉》入选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和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第九部聊斋题材五音戏《珊瑚》、首部小剧场五音戏《小谢与陶望三》立于舞台。首部文旅融合题材五音戏《风起东郝峪》和战“疫”题材五音戏《一封家书》,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

(二)借力高校科研力量,积极开展五音戏艺术理论研究

借力高校科研力量,积极开展五音戏艺术研究工作,与山东理工大学戏曲文艺研究所签署《传承与发展五音戏科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齐文化视域下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结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五音戏》《五音戏传统剧本精选集》《中华戏曲·五音戏》等多部五音戏研究专著。

(三)尝试多种艺术形式跨界融合,努力拓宽五音戏传播途径

开展“五音戏当代传播”课题研究,并将研究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付诸于五音戏电影《拐磨子》的拍摄实践。作品从五音戏剧目研究入手,融入当代故事,包装、推广五音戏文化,从更加丰富的层面传承五音戏,在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中,利用多元化的媒体呈现模式,增强了五音戏与当代人生活的互动性,吸引了年轻观众,奠定了发展基础,打开了全新视野。拍摄五音戏形象宣传片《齐音天唱》,荣获省电视台2020年创新宣传奖。

(四)实施五音戏人才培养、五音戏进校园和民间剧团扶持工程,建设鲜樱桃纪念馆、五音戏博物馆,加大五音戏传承普及力度

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戏曲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是集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等为一体的鲜活教材。实施的五音戏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入选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年轻人成长成才搭建平台。逐步在全市全面铺开实施五音戏进校园工程,编印出版了《五音戏校本教材》,并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全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了“五音戏进校园”公益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和小分队演出的形式,增进了学生对五音戏的了解,激发了中小学生对本地地方戏曲的热爱。同时,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多所高校联合,在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辟了“五音戏进校园”的新途径。国家一级演员刘爱琴培养的学生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奖和首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最佳传承类节目。在民间剧团扶持方面,采取“以院带团”的形式,与聊斋俚曲艺术团、新昇五音戏剧团、窟崆峪五音戏剧团等民间剧团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艺术培训、联合演出等形式加大对民间剧团技术支持,全方位提高民间剧团创作、演出的艺术水平。正式对外开放的鲜樱桃纪念馆,是省内第一家近现代戏曲人物专题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已成为传承、保护、发展五音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五)实施五音戏资料管理数字化,更好地整理、保护和利用好五音戏的历史资料

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将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近的大量的、有价值的五音戏艺术文献、演出音视频,以及五音戏创始人鲜樱桃先生20世纪30年代的黑胶木唱片、历代五音戏表演艺术家的演出音视频,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了数字化保存,建立了相对完整、权威的五音戏艺术文献、音视频资源库。该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为五音戏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为艺术研究部门、五音戏工作者、五音戏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该资料库还可以面向全社会,提供五音戏历史资料的浏览、查询服务。另外,我们还实施了五音戏音配像工程,出版了《鲜樱桃五音戏经典唱段音配像》。

五、项目创新点

(一)观念和理念创新

传统戏曲一直以来都以加强演出为传承的主要手段。“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的实施,创新性地打破了珍稀独有剧种保护与传承的固有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在以艺术创作演出为中心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跨界融合、推广普及、历史资料整理利用等方面,对五音戏进行全方位保护,破解了珍稀独有剧种存在的传承工作不系统、不规范的传承危机。

(二)内容和形式创新

“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容涉及加强五音戏艺术创作,努力创作更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建设发展成就的优秀作品;加强五音戏艺术理论研究,推动五音戏传承系统化、规范化;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跨界融合,进一步拓宽五音戏传承途径、丰富传播手段,从而扩大五音戏的受众面;实施五音戏人才培养工程、五音戏进校园等工程,加大五音戏的传承普及力度;实施五音戏资料管理数字化,更好地整理、保护和利用好五音戏的历史资料。形式涉及精品工程建设、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戏曲与电影的跨界融合、五音戏音配像、进校园、人才培养、五音戏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等等。

(三)机制和体制创新

珍稀独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想有创新、有突破,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该项目整合高校、艺术研究部门、民间剧团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传承保护和发展五音戏。二是运用不同的手段,对五音戏进行传承保护,既有实践性的创作演出,又有理论性的艺术研究,既有公益性的进校园活动,又有商业性的巡回演出。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一)实施精品战略,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近年创作演出的新版《云翠仙》凭借完美的舞台呈现荣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五音戏《鸾凤记》入选2014年山东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五音戏《紫凤》《英雄铁山》《回》分别入选2015年度、2016年、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五音戏《源泉》入选全国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和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第九部聊斋题材五音戏《珊瑚》、首部小剧场五音戏《小谢与陶望三》立于舞台;首部文旅融合题材五音戏《风起东郝峪》和战“疫”题材五音戏《一封家书》入选山东省第十二届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

(二)开展艺术理论研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与山东理工大学戏曲文艺研究所签署《传承与发展五音戏科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齐文化视域下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结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档案·五音戏》《五音戏传统剧本精选集》《中华戏曲·五音戏》等专著。

(三)戏曲与电影跨界融合,拍摄戏曲电影《拐磨子》、五音戏形象宣传片《齐音天唱》

戏曲电影《拐磨子》从五音戏剧目研究到当代故事融入,再到戏曲演员的包装、推广以及音乐制作,从更加丰富的层面诠释了“传承”的意义,拓宽了五音戏的传播推广途径。五音戏形象宣传片《齐音天唱》荣获2020年省电视台创新宣传奖。

(四)实施五音戏人才培养、五音戏进校园和民间剧团扶持工程,建设鲜樱桃纪念馆,夯实五音戏传承普及基础

举办五音戏表演人才培训班、编印出版了五音戏校本教材,在全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了“五音戏进校园”公益活动。与聊斋俚曲艺术团、新昇五音戏剧团、窟崆峪五音戏剧团等民间剧团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艺术培训、联合演出等形式加大对民间剧团技术支持,全方位提高民间剧团创作、演出的艺术水平。建成对外开放省内第一家近现代戏曲人物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

(五)实施五音戏资料管理数字化,为五音戏的传承、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将上世纪30年代五音戏创始人鲜樱桃先生的黑胶木唱片以及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成立以来的历代艺术家的演出音视频进行了数字化保存,建立了相对完整、权威的五音戏艺术文献、音视频资源库,出版了《鲜樱桃五音戏经典唱段音配像》。

“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自实施以来,单位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一批青年戏曲人才脱颖而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得以传承,一批新创作的精品力作立上舞台,一批中小学生成为五音戏的爱好者和传播者,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命名为山东地方戏曲示范基地、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这一创新实践得到了媒体和同行的一片赞誉。五音戏的传承和发展走在了地方戏传承发展的前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以及《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国艺术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众多媒体纷纷给予大篇幅报道,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专门发文推介“五音戏+”珍稀独有剧种全生态传承创新工程的实施。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