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五届项目展示>文化产业篇

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发布时间: 2022- 06- 16 16: 00 点击次数: 来源: 科技教育处

点击播放视频

完成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和旅游局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完 成 人:任永健  王庆友  崔  翔  付  琳  任慧娟  

翟婷婷  王树峰  于凤刚  江鹏飞

聊城市东昌府区是中国民间艺术(雕刻葫芦)之乡,近年来,立足国家级非遗项目东昌雕刻葫芦的品牌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构建了集葫芦种植、加工销售、雕刻技艺传承、乡村民俗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

一、项目概况

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市东昌府区以非遗项目葫芦雕刻艺术保护传承创新为动力,在葫芦种植、工艺加工、市场营销的产业链上初步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双效显著的葫芦文化生产加工体系,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了非遗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使“非遗”文化的“软资源”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实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国家级非遗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与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实践性方面,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将非遗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振兴等要素深度融合,构建了集葫芦种植加工销售、葫芦文化传播交流、雕刻技艺传承、乡村民俗旅游体验、葫芦文化市场交易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成为东昌府区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典型,葫芦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东昌府区乃至聊城市的特色文化名片和形象代言。

创新性方面,一是实现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参与主体创新。非遗传承由文化旅游部门、非遗传承中心、高校专家、传统手工业者以及非遗爱好者等组成东昌雕刻葫芦技艺保护传承队伍,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培训,让传统的雕刻葫芦“手艺人”变身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守艺人”,形成非遗传承人群落,彻底解决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实现了葫芦雕刻工艺的创新发展。从传统的大众化工艺品“蛐蛐葫芦”向高端艺术品转变,雕刻技法不断创新,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和生活需要,实现了生产性活态保护传承,促进了非遗保护良性循环。三是实现了葫芦雕刻工艺发展平台创新。创立了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知名品牌,形成了“举办一届大会、打造一批精品、助推一地发展”的有效模式。四是实现了文化业态创新,由单纯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向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变,推出了文旅融合的葫芦文化产品和葫芦文化服务。以雕刻葫芦为引领,跨界融合,“非遗+”创新出可以批量化定制的葫芦制作工艺,烙画、彩绘、机器雕刻、手工雕刻等多种工艺,带动了葫芦文化产业链不断完善,建立了葫芦博物馆和葫芦交易市场,以及葫芦风情小镇、葫芦淘宝村等,实现了传统葫芦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

示范性方面,挖掘本地葫芦工艺的传统内涵,通过增加其不可替代性和文化附加值,有效实现了非遗项目活态保护传承,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2020年,该项目的核心基地堂邑镇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第三批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小葫芦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被省文旅厅评为2020年典型工作案例。

二、项目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山东,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系列的文件与规划为东昌葫芦文旅新业态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东昌葫芦种植始于汉代,工艺制作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近年来,聊城市东昌府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在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保护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东昌雕刻葫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先后参加了中国非遗展、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澳门艺术节以及韩国首尔地球村庆典、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国内外知名会展,与辽宁葫芦岛葫芦协会及美国、日本葫芦协会等民间艺术团体建立联系,积极拓展国内外新的市场。加强与山东省民俗学会和部分高校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东昌府区葫芦的艺术品位,为葫芦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艺术支撑。

三、总体目标

在产业规模上做大做强,深入挖掘潜力;在文化上做深做广,从葫芦文化创意到葫芦文化与旅游的和合共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广度。以东昌葫芦文化旅游新业态为载体,围绕“葫芦文化”核心吸引力,着力打造以葫芦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将葫芦加工销售的集散地升级为葫芦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东昌府区各类特色旅游资源,形成集“文化、生态、民俗、休闲”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四、主要措施

1.政府引导,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把葫芦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葫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农业、服务业、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各尽其职,形成了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了东昌葫芦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通过打造葫芦文化艺术节,为全国各地葫芦业户和葫芦爱好者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成立葫芦文化发展协会,把众多分散生产的葫芦业户凝聚起来,引导葫芦业户深入挖掘葫芦文化底蕴,提高葫芦雕刻技艺,着力新产品研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保护传承,大力传播葫芦传统文化。东昌府区共建设3处葫芦博物馆、5处葫芦雕刻传习所,拥有葫芦雕刻传承人32位。依托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山东省工艺葫芦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美誉,支持传承人开办传习所、开设培训班、设置兴趣课,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水城小学“非遗传习基地”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为葫芦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3.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化集约化生产。一是扩大葫芦种植面积,支持民间艺人从事葫芦的生产研发和销售,规划葫芦文化产业园重点项目,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商家投资葫芦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二是培养葫芦雕刻传承人,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博会,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力度。三是通过建立种植基地、培育新的品种,成立葫芦经销公司,开辟网络销售渠道;采取规模化的市场经营和高端化的文化经营,双管齐下、并行发展。

4.大胆创意,将工艺葫芦升格为文创产品。在葫芦生长期采取勒、扎、挽等技术,让葫芦长出形态各异的造型,制作成茶具、鼻烟壶、工艺台灯等生活艺术品,丰富葫芦的文化内涵,提高商品附加值;注重与现代时尚消费需求相结合,依托与当代知名艺术家创新合作,举办收藏展示推介等活动,将葫芦工艺与当地剪纸、面塑等工艺相结合,打造出实用型、观赏型的创意作品,既增加了葫芦艺术的感染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又实现了葫芦产业由传统“葫芦加工”向“文化创意”的动能转换。

5.强化交流,发挥葫芦文化艺术节的品牌引领作用。从2007年至今,连续举办了十四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为国内外的葫芦爱好者、营销者提供了丰富的葫芦文化艺术品,为葫芦加工业户提供了交流创作技艺的平台,有力促进了葫芦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参展商由最初的100余户发展到现在的2600余户,地域由周边的4个省市区发展到14个省、40多个地市,成交额由600万元发展到1.2亿元。葫芦文化艺术节不仅是聊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名牌,也是国内葫芦文化交流最广、经济贸易最活跃的主题节庆活动。

6.传承文化,发行《葫芦文化丛书·东昌府卷》。2018年在第十二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举办了《葫芦文化丛书·东昌府卷》发行仪式,《葫芦文化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编委会成员有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扈鲁、南开大学教授孟昭连等知名学者,编纂团队权威、学术水平较高、涵盖内容广泛,在国内葫芦文化研究方面首屈一指。东昌府区高度重视丛书的编纂工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珍贵资料。《葫芦文化丛书·东昌府卷》对东昌府区葫芦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为葫芦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

7.联动发展,强化一二三产业紧密链接。加大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突破葫芦种植技术难题,在种植环节探索产业化升级与规模化组织模式;在加工环节探索艺术创作品牌化(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与大众产品质量标准化兼顾的产业体系;在流通环节推进线上线下互动的经营平台建设,拓展多种渠道的展示、宣传、销售模式。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推广、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8.文旅融合,推动葫芦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借助葫芦生产加工核心基地堂邑镇的民俗旅游区3A 级景区平台,建设葫芦艺术博物馆和葫芦加工中心,着力打造堂邑镇路庄村“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品牌,丰富景区内涵。深入挖掘葫芦传统文化,开展葫芦观光、工艺体验等旅游休闲项目,通过让游客参观葫芦种植加工园区、体验工艺加工过程,推动葫芦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形成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新业态。

五、项目创新点

(一)整合资源、多元参与

立足非遗传承发展,将发展葫芦文化产业作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由文化旅游部门、非遗传承中心、高校专家、传统手工业者以及非遗爱好者等组成东昌雕刻葫芦保护传承队伍,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培训,让传统的雕刻葫芦“手艺人”变身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守艺人”,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在资源整合、策划推介等方面,通过成立葫芦文化发展协会、举办葫芦文化艺术节、建设葫芦文化博物馆、参加国内外文博会等一系列举措,对外着力强化交流宣传、提升葫芦文化品牌影响力,对内有效整合资源、引导葫芦大面积种植,推进市场化运作和整体促销,将分散加工的家庭式葫芦作坊发展为集中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园区。

(二)推陈出新、市场助力

通过研发,实现了从传统的大众化工艺品“蛐蛐葫芦”向高端艺术品转变,雕刻技法不断创新,实现了生产性活态保护传承,促进了非遗保护良性循环。在保留葫芦工艺传统内涵的同时,注重与时尚消费需求相结合,开发了乐器、酒具、茶具等葫芦文创产品。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生产加工环节引进雕刻机床,在葫芦上雕刻十二生肖等简单图案,成为景区热销的旅游商品。雕刻机床技术含量低,可批量生产,效益明显,大大刺激了农户加工葫芦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人群,生产高端手工制作观赏葫芦、中端文创产品、低端机器加工葫芦,形式多样、品类齐全,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三)创新模式、拓宽空间

一是“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葫芦业户紧跟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借助网络和快递的便捷,搭配电子商务,拓宽客户源和销货渠道。二是“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省级非遗传承人于凤刚创办的福禄缘葫芦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鼓励农户种植,把白皮葫芦加工为葫芦工艺品,并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解除了农户担心滞销的后顾之忧。三是葫芦种植经营合作社,由多家葫芦经营户联合经营,产供销统一运作,从事葫芦种植加工销售、生产资料统购以及生产经营相关技术信息服务,以开发葫芦工艺纪念品为产业,成功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四)提档升级、跨界融合

实现了文化业态创新,由单纯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向葫芦大文化产业发展转变,推出了文旅融合的葫芦文化产品和葫芦文化服务。以雕刻葫芦为引领,跨界融合,“非遗+”创新出可以批量化订制的葫芦制作工艺,涉及烙画、彩绘、机器雕刻、手工雕刻等多种工艺,带动了葫芦文化产业链不断完善。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方式,与上海河姆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网上葫芦文化艺术节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合举办,集中展示东昌府区以及全国各地葫芦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新成就。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联合成立国家级非遗(葫芦)数字化传承联合研究中心,以顺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提高葫芦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六、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

1.带动以堂邑为核心的周边镇街葫芦产业发展。堂邑镇种植葫芦1.2万余亩,年销售额7亿元。堂邑镇的增收致富带动了梁水镇、闫寺、道口铺等周边镇街葫芦产业的快速发展,四个镇80余个村,葫芦种植户4500余户,销售额约占全国总份额的70%,年综合效益达10亿元。 

2.带动葫芦种植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位于梁水镇的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是聊城首个以葫芦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文创小镇,整个园区大面积种植葫芦。一期项目占地636亩;二期项目正在规划中,占地1500亩,种植葫芦20余个品种,规模之大、种植品种之多在华北地区属于首位。园区集观赏葫芦风情、感受乡村新农业于一体,实现年综合效益150万元。 

3.带动国内葫芦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在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影响下,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市纷纷借鉴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运营模式和经验,相继开展葫芦文化艺术节,东昌葫芦实现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双重运营模式。

4.带动国内葫芦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每年在葫芦节期间举办的葫芦文化产业论坛上,专家、学者就“葫芦与传统文化”“葫芦与文化产业”“葫芦与非遗保护传承”等主题建言献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各产业联动。

5.带动葫芦餐饮产品的研发运用。聊城义安成鲁菜馆的葫芦宴以十款大菜组成,由中国烹饪大师高文平根据葫芦的味、意、形研制出一套创新宴席,赋予其美满吉祥之意。东昌葫芦宴作为高氏烹饪技艺的菜品之一,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带动葫芦文创产品及衍生项目的开发。开发葫芦衍生品、旅游纪念品,如葫芦灯具、茶具等,形成葫芦主题文化系列产品链。开发葫芦文化衍生项目,将剪纸、年画、动漫、音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借助葫芦工艺表现出来,形成衍生产业。 

7.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围绕葫芦产品与葫芦文化,从农家乐、文化节、休闲旅游等进行产业延伸。开发葫芦特色旅游线路,借助于堂邑民俗旅游区(3A)、东昌湖风景区(4A)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出葫芦乡村休闲游、非遗研学游、运河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农民致富与乡村旅游发展双赢。

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

葫芦文化旅游新业态涵盖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为东昌府区创造1万多个就业机会。葫芦文化艺术节连续十四年的成功举办,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和积极的社会影响,享有“中国葫芦看东昌”的美名。“葫芦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小葫芦做成大产业”,这些素材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及门户网站宣传报道,东昌葫芦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经济效益

东昌府区在新疆、陕西、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区葫芦种植户4500余户,加工经营户1500余户,电商经营户2000余户,种植葫芦品种30余种,种植面积1.3万亩,销售额占全国销售份额的70%,年综合效益10亿元。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