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滨州市聚焦数字化建设 赋能文化场馆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5-30 10:04 点击次数: 来源: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滨州市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聚焦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强化服务设施,丰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公共文化场馆提质升级、创新发展。

一、强化服务设施,凝聚发展动能

着力夯实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基础,市县乡三级数字文化设施运营日趋完善。统筹规划政策、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建成滨州公共文化云平台,注册场馆24个,持续提升服务空间,年均服务300万人次。全市各级文化场馆配备大数据屏、信息一体机111台,建成多功能教室、数字体验区25个,虚拟文化场馆7个,实现了公共文化场馆线上720度全景展示。滨州市图书馆在学校、政府机关等投入智能书柜、电子书借阅机、朗读亭等设备,扩大服务半径,助力书香滨州建设。滨州市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项目实现了文物多维展现和公众参与互动的融合体验,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滨州市文化馆打造WIFI6无线网络全覆盖数字化场馆,获评第一批市级5G应用场景标杆。“滨州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21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二、丰富服务内容,挖掘供给潜能

加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务的广度、密度、精度。一是文化活动云端共享。滨州市图书馆打造了“滨图悦读”等活动品牌,开展听书打榜、朗诵大赛等30余场线上活动,浏览量近万次。滨州市博物馆推出“在云上·知滨州”十大线上系列活动,让线上博物馆教育成为文化传播的新潮流、新时尚。滨州市文化馆在微信公众号、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年均开展线上活动400余场次,打造30多个品牌活动,借助数字资源共享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是海量资源免费开放。充分发挥滨州公共文化数字空间“云储存”优势,集聚海量资源服务广大群众。滨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包括网络图书馆、移动图书馆、CNKI学术资源、书香滨州平台等15种,涵盖300多万种中文图书书目、4400余万篇学术文献、265万余篇博硕论文、3万多集听书等资源,资源累计使用超5000万次。今年1—4月,使用总量近200万次,丰富了疫情期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滨州市博物馆设立“孙子文化特色数据库”,与知网、超星合作,打造孙子文化资料库特色平台。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效能

创新“互联网+N”服务模式,精准聚焦群众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效。一是互联网+特色活动,作为全省三个示范点之一,滨城区2021“帝师故里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展播,点播量破20万人次。2022年春节,滨城、沾化、阳信3场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进行了展播,浏览量近千万人次,向国内外展示滨州传统特色春节文化。二是互联网+智能化场馆,滨州市图书馆实现免押金“零门槛”服务,读者只需持身份证便可实现自助借阅,还支持电子社保卡、支付宝芝麻信用、人脸识别借还,读者无需携带任何实体证件,便可在滨州市图书馆完成办证、借还书,既满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又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了服务水平。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