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进公园>文化遗产

大运河山东段遗产

发布时间: 2022- 04- 13 14: 41 点击次数: 来源: 资源开发处

大运河山东段各市级规划中共列入遗产点152处,其中德州12处、聊城45处、泰安9处、济宁63处、枣庄23处。《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2012-2030)》将其合并提炼,确定遗产点128处,其中:水利水运工程(水工)遗产104处(正河10处,减河、月河5处,引河7处,支线运河1处,湖泊/水柜/泉8处,水工设施67处,运河附属遗存6处),运河城镇6处,运河相关遗存18处。

《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2012-2030)》将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遗产构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相生相伴,反映了运河遗产历史变化并流传至今。

一、水利水运工程(水工)遗产

(一)南运河山东段遗产概况

1.运河水工设施

(1)河道遗存

正河2处:南运河、卫运河。

减河2处:漳卫新河(岔河、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

1)南运河

隋大业四年(608年)始开凿。

自四女寺节制闸向北,依次流经德州市区,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止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十一堡节制闸跨子牙河于东淀入大清河,河长309千米,左堤长271.36千米,石堤长273.1千米。河道蜿蜒曲折,弯道明显。

南运河在山东主要流经德州市区,起自四女寺枢纽,迄于第三店,长45千米。

2)卫运河

漳、卫两河于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卫运河是冀、鲁两省边界河道,左岸流经河北省馆陶、临西、清河、故城四县,右岸穿越山东省冠县、临清、夏津、武城四个市县。卫运河是一条蜿蜒性河道,自徐万仓至四女寺枢纽,河长157千米,中间无支流汇入。

卫运河在山东主要流经德州和聊城,全长95.3千米。德州境内起自夏津县白庄,迄于四女寺,长82.8千米,聊城境内流经现临清市,全长12.5千米。

3)漳卫新河(岔河、四女寺减河)

明正统年间,始引漳入卫。漳卫新河自四女寺南北进洪闸,向东至无棣县大河口入渤海,河道长257千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比较顺直的微曲型河道,漳卫新河上段分为岔河、四女寺减河(老减河)两支,河长分别为44千米、53千米。岔河、四女寺减河(老减河)在大王铺汇合后入海。

4)哨马营减河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卫河涨水,德州哨马营运河东岸漫溢十丈。山东巡抚岳浚在哨马营开新河(哨马营减河),哨马营减河在乾隆年间一直发挥着较好的效益,嘉庆年间逐渐淤塞。

(2)水工设施

4处:四女寺枢纽、德州码头、哨马营枢纽、三元阁码头。

2.运河附属遗存

2处:恩县洼滞洪区、北厂漕仓遗址。

(二)会通河山东段遗产概况

1.运河水工设施

(1)河道遗存

正河6处:会通河主线、泗黄运道、南阳新河、梁济运河、湖中运道、湖西运道。

引河7处:小汶河、洸河、府河、泗河、漷河、薛河、白马河。

减河、月河3处:越河、戴湾月河、东昌府月河。

支线运河1处:陶城铺运河。

1)会通河主线

会通河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同年6月竣工,并马上通航,南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西南,经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接卫河。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为会通河主线,主要流经聊城、济宁、泰安,全长313千米。

2)泗黄运道

为鲁桥以南,南四湖东的泗水故道,明开凿南阳新河前作为运河航道使用。是历史时期运河借助自然河道行运的重要见证,全长9.4千米。

3)南阳新河

开凿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隆庆元年(1567年)间,位于微山县南阳镇—夏镇,南阳新河的开凿成功遏制了黄河泛滥侵淤、冲击运河的威胁以及运河水源补给等问题,全长52.1千米。

4)梁济运河

1958年为恢复运河航运,由交通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开挖,全长88千米。

5)湖中运道

为新中国建立后开挖的现代京杭运河航道,长132.1千米。

6)湖西运道

为1958年开挖的现代京杭运河航道,长97.7千米。

7)小汶河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浚会通河,为解决会通河水源的根本问题,宋礼采纳了汶上当地农民白英的建议在戴村筑坝、开挖小汶河。小汶河经过汶上、东平两县的交界戴村流入东平境内的大清河,全长90千米。

8)洸河

古时称之为洸水或阐水,为汶水暴决形成的溜道。元初通过府河连通泗水,在天井闸“分洸入运”,是补给运河水源的重要引河。在本次规划范围内全长41.6千米。现与府河合称“洸府河”。

9)府河

前身为隋代开挖的丰兖渠,元初起连通泗水和洸河,在天井闸“分洸入运”,是补给运河水源的重要引河。规划范围内全长38.1千米。

10)越河

明永乐年间开凿,长约2千米。

11)泗河

古泗河是历史上黄河侵扰和夺占淮河的通道,清康熙年间才成为入南四湖的省内河道。泗河在本次规划范围内长40.6千米。

12)漷河

为独山湖水柜补给河流,长81千米。

13)薛河

古称薛水,为南四湖水柜重要补给河流,长17.2千米。

14)白马河

位于南四湖昭阳湖东,原为古泗水支流,为南阳湖水柜重要补给水源,长42.3千米。

15)戴湾月河

始建于明代,全长0.62千米。

16)东昌府月河

建于元、明,全长0.9千米。

17)陶城铺运河

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据阳谷县志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至张秋以南,冲断运河河道,漕运一度中止。后又开挖陶城铺至阿城段河道,以维持漕运。1901年,漕运停罢,河道逐渐淤废。

(2)湖泊/水柜/泉8处:东昌湖、东平湖、大汶河、上泉古泉群、泗河泉林、浣笔泉、南四湖、南旺湖遗址。

(3)水工设施47处:临清闸、月径桥、会通闸(会通桥)、砖闸(二闸)、戴湾闸、土桥闸、梁乡闸、永通闸(辛闸)、迎春桥、东昌府运河小码头、东昌府运河大码头、李海务闸、周家店船闸、七级下闸、七级码头遗址、七级上闸、阿城下闸、阿城上闸、荆门下闸,荆门上闸,陶城铺闸、水门桥、水门桥码头、戴庙闸、安山闸、戴村坝、堽城坝遗址、靳口闸遗址、袁口闸遗址、北五湖湖堤、十里间、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通济闸、漕井桥、金口坝、天井闸遗址、会通桥、太和桥、仲浅闸、师庄闸遗址、枣林闸、南阳闸遗址、利建闸遗址。

2.运河附属遗存4处:临清运河钞关、魏湾钞关分关、阿城盐运司、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

(三)中河山东段遗产概况

1.运河水工设施

(1)河道遗存

正河2处:泇河(迦运河)、伊家河。

1)泇河(迦运河)

泇河(迦运河)属于中河段主线。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运河由总河李化龙开通、曹时聘完成。自夏镇东十里李家口接南阳新河水,东南会彭河,从马家桥东过微山、赤(郗)山、吕孟诸湖,越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良城至泇口镇。东合沂水,从周湖、柳湖接邳州东之直河。东南通宿迁之黄墩湖、骆马湖出直河口入黄河,共130千米。泇河在山东境内主要流经济宁、枣庄,济宁境内全长62.4千米,枣庄境内全长35.6千米。

泇河在台儿庄境内河道,又被称为月河,全长3.2千米,1959年台儿庄段运河裁弯取直,台儿庄城区内的运河改道城外,修建韩庄运河台儿庄段,全长1.7千米。

2)伊家河

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长30.2千米,河道的河床宽38米到64米,堤岸主要为植被护坡,现为国家三级标准航道。

(2)水工设施16处:韩庄枢纽、台儿庄枢纽、典当后码头、四十万码头、高家码头(阎家码头)、双巷码头、南清真寺码头、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骆家码头、谢家码头、霍家码头、王家码头(小南门码头)、台庄闸、顿庄闸、通惠闸。

二、运河城镇

(一)会通河山东段

5处:临清老城区(包括临清清真寺、临清清真东寺在内)、聊城古城区(包括光岳楼在内)、济宁古城(包括崇觉寺、太白楼、济宁东大寺在内)、南阳镇、七级镇运河古街区。

(二)中河山东段

1处:台儿庄古城(包括台儿庄中和堂药店、古民居、台儿庄仁寿堂药店、南清真寺、北清真寺在内)。

三、运河相关遗存

(一)南运河山东段

1.古墓葬,1处:苏禄王墓。

2.古建筑,1处:临清舍利宝塔。

(二)会通河山东段

1.古建筑,8处:临清鳌头矶、聊城山陕会馆、山西会馆、禹王庙、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柳行东寺、济宁仲子庙、吕公堂春秋阁。

2.古遗址,1处:河隈张庄明清砖官窑遗址。

3.人造山,1处:临清龙山。

4.石刻、碑碣,3处:大元新开会通河记事碑、开河闸碑、清雍正疏浚济州河碑。

(三)中河山东段

石刻、碑碣,3处:微山县乾隆御碑、黄林庄明崇祯碑、黄林庄清咸丰碑。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音乐,4个:运河船工号子、微山湖歌谣、东平硪号子、打排斧。

(二)传统技艺,1个:临清贡砖烧造工艺。

(三)民间文学,4个:康乾南巡过济宁、金口坝下聚金石、鲁班传说、夏镇八景的故事。

(四)传统舞蹈,4个:运河秧歌、拉粮船、渔灯秧歌、鲁南花鼓。

(五)相关民俗,4个:南阳夜市、长沟大集、渔民敬大王、湖上婚礼。

(六)曲艺,10个:湖上端鼓腔、济宁八角鼓、鲁西南鼓吹乐、济宁渔鼓、临清架鼓、四音戏、东平渔鼓、山东梆子、枣梆、运河大鼓。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