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具有线性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遗产,长城绵延万里,因其雄伟的建筑规模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其修建的时代背景、建筑方式等方面,世人仍可窥见其宏伟浩荡。溯古追今,为进一步普及长城知识,弘扬传统文化,6月6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大众讲坛承办的齐长城与齐鲁文化系列讲座本周日启动,讲座首期,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背景,讲解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
作为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基于此,保护和利用长城在当下也具有其时代价值。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重点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4类主体功能区,并计划用4年的时间,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
在董耀会看来,作为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其独特意义。“一是打造国家的文化战略高地,增强文化自信;二是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体来看,这也与长城修建的历史和地理因素相关。“长城沿线有15个省、404个县,其中接近50%都是国家贫困县。特别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如何推动沿线地区的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长城保护的红利,这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大初心。”
具体到建设方面,则要规划先行,完成顶层设计。按照《建设方案》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实际,已经建立了一个“1+2+15”的规划体系。“‘1’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是《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和《长城沿线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15’则是沿线15个省份建设各省保护规划。” 董耀会介绍,在规划编制方面实行的是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过程,使得规划能上下相衔接,现在国家规划已经完成,颁布实施后将重点进入建设阶段。
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除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外,实际上,长城还具有多方面功能。,它既是城内外发展商贸的口岸,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董耀会介绍,.“人类从远古到今天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始终面对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世界文化遗产中只有中国的长城与这三点始终高度契合。”
具体来看,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长城的修建从冷兵器时期使用功能开始到结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董耀会分析,第二大问题是秩序。“构建秩序是长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构建的是以农耕与游牧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为生产生活手段形成的民族,以及在这样的一个民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耕与游牧政权之间的秩序。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楚长城和后来历朝历代的长城都在构建秩序,通过长城之间的关隘进行贸易,构建了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和政权之间的秩序,减少了战争的规模和数量。由此看来,构建和平秩序的作用是长城发挥秩序的最主要方面。”
在董耀会看来,人类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则是发展。“文明一定是在传承与发展的。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文明之所以能传承和发展到今天,统一和多民族是两个核心词。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够传承千年的基础就是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的路径。从生存,从秩序,从发展的角度,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走过了这样一个历程,长城在其中始终起的是纽带和联系的作用,因而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在当下,作为遗产、文化和精神的长城仍然造福于社会。聚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在新时期的价值应当被重视。董耀会表示,长城的保护是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万里长城中,首开中国长城建筑史先河的齐长城,历经两千年历史沧桑、硝烟烽火,是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2001年6月,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董耀会表示,相较于其他段,齐长城有坚实的后发力量。“在齐长城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把保护做真,把故事讲好,把旅游做实,让齐长城的国家文化公园能真正造福社会。”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