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
索引号: 11370000MB2847723P/2022-02245 发布机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成文日期: 2022-03-30 文号:
有效性:

关于深挖各地老城区文化资源,树立历史文化名城标杆,焕发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建议

点击次数: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根据我厅工作职能,现就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50485号提案“关于深挖各地老城区文化资源,树立历史文化名城标杆,焕发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建议”提出如下办理意见,请贵厅在提案办理过程中予以参考。

一、进一步夯实全省文物资源家底。2020年以来,我省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等文物专项调查,整理编辑《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2022年,省政府核定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7处、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我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968处,位居全国第一,文物资源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夯实。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老城区文物资源,持续做好城乡建设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公布工作,不断充实文物资源底数。完善常态化文物登录制度,建设文物资源大数据库。

二、突出老城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注重保护文物周边环境和街巷肌理。2022年,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划定公布了第一至八批2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整体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下一步,我们将启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城区文物周边人文环境和历史风貌保护力度,推动各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落实“一张图”管理要求。

三、做好老城区基建考古和城市考古。2021年以来,为做好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我省连续印发《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监督管理的通知》《山东省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写指南》《关于协作加强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等四个文件,打好基本建设考古“组合拳”,加强政策层面规划设计。推动各地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工作前不得入库。目前,济南、临沂、潍坊、滨州等市已经陆续落地实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加强城市考古工作,加大城市历史沿革和格局变迁的研究力度,不断实证城市文明。

四、让文物活起来。目前我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古遗址、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工农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统筹各类型博物馆协调发展,策划出一系列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览,提升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示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支持博物馆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推动文物让活起来,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合作。

五、传承弘扬红色基因。2021年以来,我省80处革命旧址纳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大批革命旧址保护级别得到提升、保护措施得到加强。实施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等革命文物重大项目,开展革命旧址险情排查和革命旧址抢险加固工作,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显著提升。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等一大批纪念场馆建成开放,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新地标。2021年超过100处乡村革命旧址对外开放,100个红色文化特色村列入培育创建名单,50个红色文化特色村认定挂牌。下一步,我们将做好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做好第二批全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挂牌,推动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创新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推进革命片区建设。

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整体性保护制度,全省具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面向乡村和贫困地区,举办63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培训2900人。实施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全省有3个国家级、6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带动23万人就业。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国家文化公园、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等规划建设有效衔接,建设、培育一批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3月30日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