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淄博:文化润城自芳华

发布时间: 2022-12-30 14:56 点击次数: 来源: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文旅信息员

齐国故地上,每一个年轮都有独特的文化表情,每一个个体都有难忘的文化记忆。新岁将至,回眸过往,文化润城,文化润心。一年来,淄博市文旅人围绕“深化文化赋能,打造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淄博”的时代命题,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品质提升,绚丽多姿的城市风貌精彩不断,“吸粉”不断。周村古商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沂源县龙子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淄博花灯”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一年来,淄博市文旅行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制定《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若干措施》,出台《关于支持五音戏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育实施方案》,出台《淄博市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一年来,淄博市文旅创新亮点工作频出,全市69个文旅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组建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增设革命文物科,创新开展乡村旅游片区“一对一”专家辅导,马踏湖、颜神古镇、华侨城稷下湾文创街区、海岱楼钟书阁等文旅项目建成开放,红叶柿岩、潭溪山、三水源等优质景区持续升级,更有文化惠民、送戏下乡、“云”享文旅等活动,丰富了百姓的文化“菜单”,实现了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聚焦文化“两创” 激活齐文化传承发展“基因”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曾经孕育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文化沃土。随着《淄博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行动方案》在全省的率先制定,我市深入实施“六大突破”行动、24项工程,带动陶琉文化、鲁商文化、孝文化等地域文化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山东文脉”,“尼山淄水”交相辉映的文化格局蓝图尽显。  2022年山东黄河生态旅游体验游活动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推进活动两项省级活动以及第22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第十九届齐文化节暨2022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等品牌节会的相继举办,提升了齐文化吸引力;以“申遗”工作为抓手,加速推进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已完成大城西墙排水道口项目建设,小城城墙保护展示项目、10号宫殿建筑基址保护项目、游客中心项目等正有序推进中。为做好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建设,我市成立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建设工作专班,全面加强齐长城本体保护,提升齐长城沿线景点,打造“齐长城宿集”品牌,并重点推进黄河淤背区百里生态廊道建设,打造“黄河+湿地+温泉+慢城”的黄河文旅品牌。

注重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6月,是一个充满活力且自带缤纷色彩的季节。在“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暨山东非遗购物节上,古色古香的蹴鞠表演、光怪陆离的琉璃制品、栩栩如生的刻瓷技艺、古朴典雅的非遗手工艺品,在颜神古镇带给游客一波又一波的惊喜。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彰显传统文化魅力,这不是一句口号,更是步履铿锵的足音。近日,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并举办了2022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培训班结业仪式。本次培训班用近4个月的时间,70余名考古专业人才对临淄桐林遗址中心建筑区的结构布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开了北京大学与我市在考古领域合作的新篇章。此外,稷下学宫遗址、赵家徐姚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目前稷下学宫遗址得到基本确认。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因为其反映了时代的辉煌,蕴含着无价的人文思想。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文物安全,我市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纳入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范畴。年内,共完成文物前置审批项目320个,勘探面积超2072万平方米。  为了让文化遗产惠及更多百姓,淄博市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74家,博物馆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提升惠民质效 公共文化服务润城润心

在这个时尚活力的城市里,对文化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2022年,翻看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周发布的城市文化菜单,这里有“淄”味愈浓的读书节;有以“齐舞·悦动”为主题陪伴了你整个夏日夜晚的24场文艺展演;有“中国最美书店”之誉的海岱楼·钟书阁系列活动;有110处新型阅读空间等你打卡;有“书香淄博”1万余场主题阅读活动邀您参加。新时代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云端”也成为了文化服务的主战场。“品游淄博·云享文旅”线上活动举办了近400余场,线上演出、线上旅行、线上展览、线上讲座精彩纷呈,观看人次累计超450万人/次。足不出户,让心灵在文化世界旅行。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是什么体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3000余场“一村一年一场戏”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让超100万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遍及城乡的公益电影放映丰富了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新打造“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96处、文化驿站26处,成为市民群众乐享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需求,淄博市积极助推“齐惠游”旅游卡提质升级,新增市内外景区10家,并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激发了文旅消费新潜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持卡游园人数超11.2万人次,消费券累计核销213.57万元。

打造文艺精品 创作展演叫响全国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淄博市参与拍摄并报送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获得优秀作品奖,为全国15部获奖电影类作品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部获奖作品。该电影的获奖,打破了多年来山东省和淄博市影视作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11月4日至5日,淄博市与浙江瑞锦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东方魔幻音乐剧《画皮》在北京世纪剧院盛大首演,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文化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了载体,灵魂便得以彰显,不必到处流浪。虽说一年的时间太匆匆,但全市文艺创作活力满满。全年共推出42部艺术精品,创排舞剧《大染坊》、五音戏《追梦长歌》、沉浸式小剧场五音戏《长生》,复排《龙凤呈祥》《包龙图》《望江亭》《八珍汤》4部京剧。组织五音戏《追梦长歌》、舞剧《黄河两岸是俺家》、京剧《焦裕禄》3部新创剧目赴辽阳、沈阳等多地市,开展保利院线巡演12场次,现场观看人次达1万余人。舞剧《黄河两岸是俺家》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创排群众性小戏小剧在全省小戏小剧打擂台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各1名,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淄博市文化馆《小院情深》荣获“戏剧中国”首届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

赋能文化产业 “齐品淄博”添彩文化名片

手造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12月10日,继“虎悦春碗”后,淄博华光国瓷CCTV2023春晚“瑞兔春碗”举行了上市发布会。这只造型考究,寓意一碗一年、岁岁团圆的春碗瞬间吸引了巨大的流量,展现了“山东手造·齐品淄博”的独特魅力。“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更是实力不凡,其中华光国瓷、金祥琉璃等10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淄博市及临淄区双获十佳展区奖,小虾米陶艺、汉青陶瓷2家企业作品斩获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唯一两项全场大奖。

如今的淄博烟火气和时尚范并存。夯实文化产业支撑,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消费模式等各项举措破土而出。随着唐库等特色文创园以及世纪天鸿等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的崛起,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这个老工业城市正在被赋予新的符号和文化气质。超越轻工等4家文化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淄博市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山东硅元获评首批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卓创资讯、圆引动漫等21家企业入库“数创淄博”进行重点培育。

锚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一城风光无限好,恰在风华正茂时。9月24日,重点文旅项目之一博山颜神古镇项目开门纳客。古色古香的小镇留存了浓厚的工业风,在规划设计者魔术般的手中,早已废弃不用的一座座古窑宛若新生。传承文化基因,打造与世界对话的文旅品牌。景域驴妈妈、无锡灵山、厦门朗乡等一批国内知名文旅企业被淄博文旅融合发展的诚意和优质资源所吸引,纷纷投资兴业,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开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淄博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博山区和尚房村入选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城古村名镇寻访之旅,博山区聂家峪村、淄川区鲁子峪村、张店区北焦宋村、高新区傅山村被评为2022年度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2个村入选第三批省级景区化村庄名录。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12月28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3年聚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工作目标,其中包括加强优秀文化传承弘扬,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优质公共文化供给。这为全市文旅发展擘画出了新的发展蓝图。2023年,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深化文化赋能,树牢系统思维、生态思维、有解思维、底线思维、平台思维“五大思维”,聚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智慧文旅体系建设“五大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奋力打造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淄博。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