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各地资讯

滨州市多元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2-30 14:55 点击次数: 来源: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为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滨州市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2022年,全市文旅系统统筹整合涉农资金712万元,用于乡村旅游、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新提升。一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和效能提升工作,全市文化站设施更加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品牌特色鲜明,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00万元,在全市遴选32个镇村开展市级乡村文化样板镇村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博兴县吕艺镇、惠民县胡集镇、博兴县店子镇耿郭村在2022年省级乡村文化样板镇村评选工作中成绩突出,进入全省终评名单。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体系初步成型。建立起了以市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馆,县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总分馆体系。三是全市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2022年,全市农家书屋投入经费669.5万元补充更新图书,其中争取涉农专项资金132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和农家书屋示范点创建,全市创建农家书屋示范点16家。截至日前,全市农家书屋开展乡村阅读活动13725余场,完成率109.8%。

丰富农村文化惠民活动新供给。一是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发力,不断扩大“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覆盖面。2022年,分别统筹涉农资金150万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补贴和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截止11月底,全市共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5623场,全市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80%。全市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3005场,覆盖率达120%,切实把“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打造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惠民工程。二是乡村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村晚”等节庆活动。2021年滨城区滨北街道帝师故里“村晚”参加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滨城区市中街道、沾化区富国街道、阳信县洋湖乡、博兴县兴四村等4个村的“村晚”参加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日前,我市正在组织各县市区积极参加2023年全国“村晚”展示示范活动和公共文化云平台展播,充分展现农村发展的新气象和农民的新生活。

开拓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投入专项涉农资金100万元,用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开展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工作,博兴县乔庄镇黄家村、惠民县孙武街道城关社区成功创建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全省景区化村庄创建工作,滨城区三河湖镇小王村等16个村创成全省第三批景区化村庄;开展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工作,指导惠民县魏集镇旅游民宿集聚区按照创建导则开展创建工作。推荐邹平市鹤伴云间·遇见西董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全省第二批旅游民宿集聚区,指导集聚区完善特种行业许可证等证件办理工作;开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全省2022年“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评选工作,推荐惠民胡集灯会、火把李庙会、邹平水杏采摘节、阳信县洋湖乡五庙村乡村研学等13个乡村好时节活动纳入全省优秀案例评选。

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路径。一是加强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项目,激发乡土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先后统筹涉农资金80万元,用于滨城两广纵队保护展示项目、阳信流坡坞阻击战遗址展示利用项目、邹平杨家峪抗日沟展示利用项目、博兴王文抗战旧址展品征集及展示项目、惠民夹河战斗遗址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项目等5个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项目和沾化文峰小学大礼堂修缮工程、王清故居保养维护工程2个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二是实施“山东手造”工程,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滨州市评选认定市级非遗工坊33个,各县市区评选县级非遗工坊63处,带动乡村传统技艺就业六千余人,以示范引领带动全市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开展2022“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十佳评选活动,评选30件十佳手造精品,激发了从业人员创作热情,促进传统非遗手造产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实现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