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文旅新闻

山东东营:振兴路上乡亲喜看“文化风景线”

发布时间: 2022- 12- 30 14: 14 点击次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初冬时节,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的各村农家书屋一派热闹景象。不少放学的孩子回到村里,就第一时间奔赴农家书屋,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傍晚课堂”。课堂里没有语文、数学、英语课,有的只是志愿者叔叔、阿姨的阅读经验分享。这是东营市打造乡村振兴“文化风景线”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乡村特定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创造性开展服务项目。从全民阅读到秧歌队伍培育,从设施效能提升到服务保障机制完善,东营市的父老乡亲通过政府的文化暖心之举,愈发感受到新时代生活的美好与富足。

为外地客人唱一段家乡戏

11月15日上午,东营市广饶县广饶街道西苑社区“95后”电商赵温旭接待了几位外地来的客人。大学毕业后,赵温旭回乡创业,在线上销售家乡的非遗文创。这次几位外地客人是专门来实地考察的。

“我本身比较腼腆,不太会说。上午介绍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干脆给客人唱一段吕剧。”赵温旭说,吕剧是东营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艺术,也是当地文化底蕴深厚的有力证明。10年前自己还是个中学生时,学校专门开设了吕剧艺术课,唱戏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为让孩子们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对家乡的感情,广饶县2011年启动了吕剧进校园活动。迄今为止,有超过2万名广饶县的中小学生接受吕剧艺术系统培训,其中来自乡镇和村里中小学的孩子占比70%。

为激活吕剧艺术在乡村的生命力,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有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完善多元互动供给格局,破解送戏下乡“谁去送”“送什么”的难题。

当地坚持立破并举,通过资金扶持、举办培训班、专业人员辅导、帮助修改剧本、配备部分演出设施等方式,提高团体软硬件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文艺团体发展。除国有院团外,每年通过选拔成为“百团千场乐万家”演出主体的有近100家。这些都成为重要的演出力量,真正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文艺队伍,为活动长期开展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截至目前,在东营市各级文旅部门备案登记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已有300多家。

让群众站在惠民舞台中央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凤凰社区居民刘桂丽今年65岁。近几年,她在照顾小孙子之余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史宣讲队”,利用乡村剧场平台,和社区老朋友排演红色题材的诗朗诵剧、小品、舞蹈等,挖掘保护本土红色故事,成为当地的“文化名人”。

刘桂丽说,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减少了矛盾,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这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近年来,东营市探索创新工作做法,通过下大气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建设乡村剧场这一载体,起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强大效应。为顺应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态势,当地又将乡村剧场升级为数字文化广场,在乡村剧场上配套无线网络覆盖设备、LED显示屏、高清机顶盒、高清摄像头、电子阅报屏等设备,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着眼于新时代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拓展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同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开展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

文旅融合盘活乡土资源

多年来,东营市河口区持续打造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聚焦黄河文化传承保护,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河口区深挖当地村居特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等领域持续发力,提高了乡亲们的收入,增强了大家奔向好日子的底气。

乡村振兴路上,东营市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推动文化资源进景区和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鼓励景区景点、公共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研学游活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同时,当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内容,持续推动“戏曲进校园”“戏曲进课堂”活动,完善与中小学的双向融合机制。深入推进油地文化融合,完善油田社区文化设施,开展联办文艺活动,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未来将继续健全完善包括群众需求征集、服务项目评审、供给预告、群众评价反馈等在内的灵活供给机制,推进文化供需有效衔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推广“订单式”“菜单式”文化服务,建立“问需于民、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文化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性。健全公共文化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综合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乡镇(街道)、村(社区)及有关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绩效反馈和结果运用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鲁公网安备 37001344001号

备案:鲁ICP备09042281号-4

政府网站标识码:2300000084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